首页>评论

常呵护才能永相伴

2023年04月23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01

  仰望夜空,繁星闪烁。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02

  绿水青山,江山如画。

  “杭州和苏州风景如画,堪称人间天堂”“湖南自然风光秀丽”“海南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这些正是美丽中国新篇章的缩影。

  走进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沁人绿意直抵心间。村口的石碑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大美中国绿色之变的历史见证。安吉全力打造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努力成为全面展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县域窗口。

  大兴安岭的西南山麓,拥有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的阿尔山,推广生态旅游,林业职工纷纷放下斧头当导游。

  腾格里沙漠里扎起了草方格,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一湖两海”综合施治,璀璨明珠又耀北疆大地,显江南灵秀、现塞北雄浑。

  03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020年3月,一群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北迁南归之旅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迁徙近500公里的途中,象群或在林间酣睡,或在农庄里排队喝水,或在桥上信步向前。在全程保护和柔性引导下,象群平安无恙回到栖息地,路上甚至还生下了一头可爱的象宝宝。

  各路媒体纷纷赞赏在野象迁徙过程中人们对它们的保护。

  这是一次人与野生动物的友好对话,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展现。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要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实施伏季休渔,船“休”人不闲,渔民修船织网,发展休闲渔业,等待开海鱼虾满仓;

  内蒙古草原“带薪休假”,草场生态好转,景色更美了,牧民不仅可以养好牛羊,还能共享风光;

  内蒙古大兴安岭“挂斧停锯”,数万名林区人从“砍树人”变成“看树人”;

  黄河流域统一实施禁渔期制度,长江流域实行“十年禁渔”……

  为了保护资源,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一年中只有冬季十二月份才能开网捕鱼,渔场工人是11个月的“护渔员”、1个月的“捕鱼人”。

  ……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04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种下绿色,就是种下了希望,就是种下了幸福。

  河南兰考,50多年前,漫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栽下大量泡桐,改变了当地的环境,也改变了一代又一代兰考人的命运。如今,泡桐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成了兰考县经济发展的“绿色银行”。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云南施甸,山不绿、地瘦薄,曾是这里的穷根子。

  61岁的杨善洲,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22载,带领家乡的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建成5.6万亩林场。

  这片林子,每年给周边群众带来1亿元左右收益。

  内蒙古乌审旗,曾经满目黄沙,风一刮起来出不了门、找不到路。

  19岁的殷玉珍嫁到这茫茫沙海之中,发誓要降服这头“沙老虎”……寒来暑往、日夜更迭,7万亩黄沙变成了绿洲。

  这片绿洲上,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一派生机盎然。

  ……

  一棵棵树,一片片林,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绿水青山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

  神州大地,更多的绿色故事,正在不断续写。

  05

  常呵护才能永相伴。

  美丽中国,无数耕耘。

  用心守护山之峻美、水之柔美、林之优美、田之丰美、湖之秀美、草之鲜美、沙之壮美……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责任编辑:刘珂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