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习近平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茂名靠一颗小小的荔枝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借“荔”发力,“土特产”里有大文章。
02
“小”产业,大作为。
四川汶川,一片片映秀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
山西大同,一朵朵小黄花成了致富路上的“忘忧草”;
新疆吐鲁番,一串串葡萄正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甜蜜事业”;
……
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土特产,走出了新路子,发展成了“明星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全国每生产9个苹果,其中就有1个来自陕西延安”。
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安,因地制宜发展苹果产业,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新技术不仅使产量比“老把式”翻了一番,苹果的品质也大幅提升。
在延安市洛川县,建起了被果农称为“果立方”的冰温立体气调库,162万吨冷库总储存能力、105条智能选果线……
不断升级的苹果产业链,使延安苹果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从“论堆卖”到“论个卖”。
03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产业振兴,就要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山是那座山,水是那片水,只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避免同质化,提升个性化,利用“小产品”开拓“大市场”,才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金钥匙”和“新密码”。
在不久前闭幕的海南消博会上,云南松茸制品、福建武夷岩茶、柳州螺蛳粉等地方特产纷纷亮相。消博会2万平方米的国内展区内,荟萃了来自全国各地依托乡土资源开发的特色产品。
“土”有根 、“特”有品 、“产”有链,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一批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扮靓了人们的美好生活。
04
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
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内蒙古大有作为。
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是目前内蒙古正在做的“大文章”。
念好“土”字诀。在内蒙古,绿色大草原孕育了肥美牛羊;森林中,蘑菇、木耳、坚果等是餐桌上的山珍;沙地里,葡萄、蜜瓜、沙棘等瓜果飘香。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内蒙古馆展厅,敖汉小米、兴安盟大米、牛奶酱油、沙棘饮品、羊绒制品……50余家内蒙古优势特色企业携“内蒙古优选”产品集体亮相。
只要发挥好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内蒙古好物”定会“出圈”,让绿色优质土特产闯出市场、融入生活。
打好“特”字牌。内蒙古“名优特新”农产品数量全国第一,全区共有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88个,“草原民丰马铃薯”“极北香稻大米”等6个企业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酒香也怕巷子深”。让“蒙字号”叫得响、立得住,品牌的建设和宣介很重要。
要将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羊肉、天赋河套等优质品牌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让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特产打破地域界限“出圈”,进入广阔市场,让“粮仓、肉库、奶罐”的形象深入人心。
唱好“产”字歌。走绿色路,打优质牌,就要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的土特产。
立足一方水土,深耕特色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05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从广袤大地上蓬勃生长起来的小小的产业中蕴含着大大的民生,这里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头系着用勤劳与汗水拼搏奋斗的追梦场景。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具有巨大潜力的土特产,定会成为乡村振兴的大抓手。
一村一寨,都是国家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物一品,皆为乡村振兴的真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