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后备箱集市,点亮青城夜。
3月30日以来连续几周的周末傍晚,由内蒙古展览馆主办的“‘箱’约那达慕 休闲周末游”汽车后备箱集市,在展览馆门前的小广场内火热开场。
累计六天的集市,每天聚集100多个摊位、1000多种商品,日均吸引约7万名市民游客、实现流水近百万元。有点儿凉的天气,挡不住人们红火的心情。
“吃完饭能有个地方溜达溜达,挺好的”“刷抖音看到这个后备箱集市,感觉特别新颖 ”现场游客兴奋地说。
这是一次试验,力图点亮城市夜经济,增加旅游人群新打卡点;也是一次示范,打个样儿,打造城中文旅品牌,增加夜间休闲新去处。后备箱经济大有可为。
有一位创业者这么说,只要想创业,万物皆可后备箱;只要人气够,处处皆可那达慕。
02
小小后备箱摊位,自带一派烟火气。
停下爱车,摆出小摊,近几年,后备箱集市这种新的消费场景在全国遍地开花。
有的人认为,作为地摊经济升级版,后备箱经济延续了轻资产、库存低、灵活性强的特点。
后备箱集市适应当下不少人的选择。它的好处是免除了雇员工等固定成本。老板就是员工,摊位就是店铺,下班时间摆摊,来去自由,成本不大,压力小。
“好看的小车千篇一律,有趣的后备箱万里挑一。”后备箱摊位的摊主们在自己的爱车上下足了功夫,不少经过精心的设计,把小车箱当成了大橱窗,注重个性创意和情怀表达,有的引入直播、短视频等自媒体推广,因此很新颖、更“吸睛”。
摊主中,不乏为拓宽经营渠道而“跨界”的实体店、网店经营者,占大头的则是兼职摆摊。
“卖啥看心情,卖的是情怀”“赚不赚钱是次要,就是出来玩儿”“摆摊治好了我的社交恐惧症”……
对众多参与者来说,后备箱集市与其说是谋生手段和消费场景,不如说是一个新型社交平台。摊主和摊主、摊主和消费者的强互动,也是后备箱经济的魅力所在。
夜幕下的后备箱摊位,内容五花八门,但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03
绚烂也规范,才是后备箱经济正确的打开方式。
后备箱虽小,却可能是很多人创业的起点,可以成长为做下去的事业。
蜜雪冰城,从刨冰小摊起步,经过20多年发展,成为拥有2万多家门店的茶饮连锁店。
老干妈辣酱,从小作坊起步,成长为日产量超过300万瓶(袋)、国内生产及销售量最大的辣椒制品生产现代化企业,产品远销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后备箱摊位,可能是一个人创业的起点,可能是一个实体店主生意的转折点。
上班族小王是新手卖家,在后备箱集市支起关东煮摊位,周末收入可充当零用补贴生活;网红摊主小石已多次参加后备箱集市,他的移动汉堡店曾2个小时就卖出100多单。
但是大家也关注到,后备箱集市目前品牌还比较单一,凉粉火了就跟风卖凉粉,麻花火了就跟风卖麻花,品牌意识还没有建立。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在后备箱经济中打造品牌,也不排除将来会从后备箱集市走出“蜜雪冰城”和“老干妈”。
如何让始于自发的后备箱经济更好地成长,让更多的人从这种经济模式中抓到发展契机,培育好新业态,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主动引导和培育后备箱经济,解决其活动场地、经营资质、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北京、广州、西安等地的后备箱集市,为其提供场地和提供足够宣传,同时还会为后备箱摊主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如必须持有健康证、经营许可证等。
呼和浩特市也于日前发布方案,将在全市范围内开放50处早市、夜市、周末集市为流动摊贩“安家”,在经营时间、经营区域、经营方式、经营产品种类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
对后备箱经济的发展,做好帮与管的这篇文章,既要提供宽松环境和必要支持,也要做好规划、纳入管理,把后备箱经济业态保护好、引导好。
04
月下总“箱”约,人气可长旺。
“尽快把元气补回来、把‘烟火气’引回来”“大力发展潮流夜市……等消费场景”“像那达慕这样的活动要红红火火搞起来”……
今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抓消费、促文旅、聚人气、拢商气,提出了一系列实招。
搞活文旅,不论以何种资源、何种形式,关键是聚留人气。
盘点一众城中网红打卡地: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成都春熙路、西安大唐不夜城、苏州平江路、洛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呼和浩特塞上老街……
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人聚一堆儿热闹。
由此,后备箱集市这一自带烟火气的新兴业态被寄予厚望,成为各地繁荣夜经济的一种试验田。
而要把后备箱集市培育成文旅品牌,一要摆好摊儿——能摆的摊儿尽可以摆上;二要会加“戏”——能开展的文化活动尽可以安排上;三要服好务——能想到做到的服务尽可以跟进上。
只要实现了“把人聚一堆儿热闹”,文旅就不会有淡季。
后备箱经济不是去针对现有的需求,而是力争扩充和制造新的需求。我们相信,这种扩充是增长的一种根源,虽然它还很小。
春已来,且赴一场人间烟火,看一年万物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