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4月7日,一则《雪天锡林郭勒大草原 牧马人飞驰长城边》的文章、视频被多家中央媒体刊播转发,引来无数人点赞。
祖国北疆,白雪皑皑,风催雪舞,在茫茫雪原中,在阵阵风雾中,宝力嘎策马扬鞭,守护在长城边……这动人的画面,让人耳边不由想起《我爱你中国》这首歌。
故事的主人公宝力嘎,95后,内蒙古正蓝旗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队员。2018年加入旗马背文物(长城)保护队,和160多名在锡林郭勒盟各地的队友,骑马飞驰在长城边,守护长城。有时发现了卡在遗址围栏上的野生动物,积极施救,也是他们的工作。
5年多来,宝力嘎这个年轻人从“觉得难”到变成“习惯”,风雪无阻地守护在长城边。
02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打开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课本,一首《长城赞》颂扬了万里长城的悠久历史与雄伟壮观。
长城,广泛分布于15个省区市,现存长城墙、壕遗存总长度2.1万千米,城楼、烽火台等单体建筑近30000座,关、堡等2200余座。内蒙古长城资源丰富,境内分布有秦、汉等多个朝代的长城,总长度7570公里,占全国长城的1/3。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于长城遗存数量大、分布广、管理难度大,我国从2003年开始试行长城保护员制度,并于2006年在《长城保护条例》中予以正式确认。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加强长城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好宝贵的长城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这责任,义不容辞。
在长城沿线,有一支6000多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他们踏遍长城的每一个角落,抚摸长城上的每一寸砖墙,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
“触摸长城的每一块砖瓦,追忆长城的每一段故事,恢弘的历史仿佛就在我眼前”,95后宝力嘎,用心守护这段厚重的历史,用情呵护着长城。
03
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田汉为电影《风云儿女》写的歌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很快在中华大地传唱,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生在内长城关隘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义勇军进行曲》中的“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再到“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长城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2022年2月,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长城长》在内蒙古卫视、奔腾融媒同步播出,新浪官微“内蒙古卫视长城长”话题首期互动量就达1000多万。
《长城长》是国内第一档以“长城”为主题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彰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唤起观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正如节目嘉宾蒙曼所说:“守护长城就是守护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故乡。”“望长城其实就是在望我们这一颗圆圆的、大大的、红红的再也不可分割的石榴果。”
5年多来,95后宝力嘎风雪无阻守护长城,长城精神在他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04
在微电影《怪爷爷和“野长城”》中,“怪爷爷”化作无数默默无闻的长城守护者的缩影。
宁夏同心县村民贺文希,用“长城日记”践行着“我在一天,就守一天”的铮铮誓言;“青城好人”高晓梅,一家三代保护长城的故事在长城脚下传颂;90后姑娘鲁婷婷,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成为一名长城保护的“守关人”;程永茂,参与长城修复工作16年,修缮怀柔段长城近20000米;北京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尚珩,徒步3000公里考察多地长城,参与和主持了多项长城考古发掘工作……大学教授、制片人、志愿者纷纷加入其中。
从当时一腔热血答应下来,到每月巡逻时感叹“这差事实在太难了”,95后宝力嘎和队友们策马扬鞭,穿梭于一处处长城遗址之间,守护宁静和安全。
05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长城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跨越时间的长河,今天仍与我们相依相伴。
让历史遗产绵延千年,让文化记忆悠久传承,让爱国情怀根植内心,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这应该就是保护长城的意义所在。
“宝力嘎们”在长城边守护了5年,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