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先别急,等一等真相

2023年04月10日丨 来源:实践杂志社
  01

  有图有视频,未必是真相。

  4月4日,几张“中国电科员工怒怼领导清明节强制安排加班”的工作群聊天记录截图刷爆了网络,热度持续多日不减,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但很快反转。

  4月7日,四川省德阳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通报:网传加班怼领导聊天记录系捏造,涉事者陈某龙被行政拘留。陈某龙因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捏造制作了多张“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聊天截图,并发布在社交平台,误导了一部分网友。

  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每一次网络舆论被误导,都是对公共舆论资源的一种浪费,对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一份巨大消耗。

  有网友说:先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02

  给自己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反转并不罕见,甚至频繁发生。

  细心梳理一下屡屡发生反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已经深深扎入人们脑子里的“标签化”惯性思维。

  以此次网传加班怼领导聊天记录捏造一事为例,为什么一个虚构的故事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

  有网友说:“这一天人虽然休息了,但心思都在这条消息上。”

  一直加班、清明节加班……这些要素的确很有噱头,陈某龙就是利用网民这样的心理,处心积虑地编造了这样一个纠纷的桥段。

  还有一条新闻值得关注:4月3日晚,央企华录集团与中国电科宣布筹划重组。前者拟并入后者,中国电科规模或将变得更大。这条重组的消息对于中国电科构成重大利好。

  陈某龙在图一时之快的同时,不仅给有关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更消费了大众情绪,浪费了公共情感,占据了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他被依法处罚,完全是咎由自取。

  其实,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获取到的信息不再是原来直接已经定性的“结果”,而是一个有着从发生、到传播、再到定性的全过程。

  面对看起来很“真”、一经发布就很“火”的内容,请给自己一点耐心,给真相一点时间。

  03

  众声喧哗,理性的声音最可贵。

  如今,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传播的速度几何增长,任何事情从发生到传到你的面前可能就几分钟。

  有时候,传到你面前的,可能是一段文字,一张图,或是一段视频。你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被别人编辑过、篡改过,再呈现给你。

  也许你已经产生了共情,去转发,去点赞,去评论,但那不一定是事实的真相。

  观点虽然充沛,但真相只有一个。

  这就需要我们有甄别的能力,不能听风就是雨,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

  我们也看到,层出不穷的网络舆论反转背后,理性发声的社会共识正在形成。

  不少热点经网络爆料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在评论区留下“等官方”“不站队”“蹲权威消息”等言论。

  比如,一位叫“任易”的网友,针对此次网传加班怼领导聊天记录一事,发表了《成都某国企员工暴批加班,是真是假?》的帖子,质疑聊天记录的真实性,并从专业的角度找出很多问题和破绽。比如:正常对话中,对话框的上边缘到文字的边缘,距离是26像素,可一旦对话框中包含了表情符号,那距离会立刻变成35像素,证明这绝对不是手机截图的。

  谨慎看待网络舆论的态度,是认知的进步。

  04

  遇事,不妨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参与网络舆论的门槛,但也导致参与者缺少“沉淀”的时间。

  网络舆论频频反转,和很多人并没有掌握事情真相前就急于发声有直接关系。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在不掌握真相前,不要过早地对一件事下结论。

  理性对待各种网络舆论,不仅是自己避免上当受骗、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要求。

  05

  随着警方通报的发布,这起网络闹剧告一段落,但也留给了我们一些思考。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公共秩序不容扰乱,每个人遇到问题,都应当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去表达、解决,借助不法手段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互联网也是有记忆的。我们都有条件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但未必都是真相的见证者。面对所谓的“真相图”,“等权威消息”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

  可喜的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注意力被网络舆论反转消耗后,网民也在成长。

  保护注意力,把注意力留给更重要的事。 
责任编辑:刘珂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