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飞跃八千里路云和月乘风而来,惊叹草原大地青春焕发的光彩……”每当这熟悉而激昂的旋律响起,祖国北疆各族儿女总会心潮澎湃,忍不住跟着哼唱。
这首歌,就是《为内蒙古喝彩》。
它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02
它,在深入生活实地采风中诞生。
这首歌创作于新世纪之初,彼时,内蒙古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其独特的魅力与时代风貌,急需通过艺术作品来展现。
创作者走进了内蒙古大地,目睹了大兴安岭的巍峨、阿拉善的辽阔,领略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壮美、河套平原的富饶……一幅幅壮美的画面,成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回到工作室后,创作者们将这些亲身经历和心灵感悟融入词曲创作之中。很快,一首饱含深情的《为内蒙古喝彩》便诞生了。
歌曲一经发行,迅速走红。2003年获《中国原创歌曲奖》之中国广播文艺专家三等奖,后来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主题曲。
如今,这首歌已深深融入内蒙古的血脉。无论是大型庆典、文体赛事,还是文艺演出、交流活动,总能见各族群众伴着它载歌载舞、深情传唱。
它不只是一首歌,更成为了宣传内蒙古的一张响亮名片。
03
它,为何能唱进人心深处?
其一,唱出了家乡巨变的自豪。
“各族儿女心相连,走进壮美的时代”“欢呼你丰收的喜悦,开拓的豪迈”……这些歌词,生动描绘了内蒙古的发展巨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虽然有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却面临着温饱难、发展难、出行难的现实困境。1947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工业发展较晚,基础薄弱,工业总产值只有0.5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那时,牲畜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偏远地区几乎信息隔绝。
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热潮,各族儿女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勠力同心、奋发图强。“一五”时期,国家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工厂、修建铁路,包钢、一机、二机、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开工建设;“二五”时期,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
进入新时代,内蒙古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十四五”期间,创下了80多项全国第一:煤炭产量全国第一,绿氢产能全国第一,牛羊肉和牛奶产量全国第一……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让每个内蒙古人都能触摸到家乡的蓬勃脉搏,怎能不为之自豪、为之喝彩?
其二,唱出了北疆儿女的奋斗精神。
“惊叹草原大地青春焕发的光彩”“奔向你的怀抱,飞扬你的神采”……这不仅是歌词,更传递出内蒙古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
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历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片曾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荒漠,年降水量仅60至13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上世纪80年代,这里流动沙丘占比超过61%,植被覆盖率不足3%。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内蒙古各族人民没有退缩。历经过几代治沙人不懈努力,“三北”工程攻坚战捷报频传,创造了防沙治沙的奇迹。
如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达到40%,植被覆盖率提升至53%,沙丘高度整体下降一半,沙尘天气显著减少。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库布其治沙模式更成为联合国推广的典范。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内蒙古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绿色的万里长城。
讴歌蒙古马精神,展现内蒙古风物,正是《为内蒙古喝彩》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其三,唱出了对家乡最深沉的眷恋。
歌词中“黑骏马”“马头琴”“马奶酒”等意象,将深厚的乡音乡情融入每一个音符。这里没有直白的呐喊,却通过对草原、家园、生活的细腻描绘,让每个内蒙古人都能在歌声中找到自己的乡愁。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东西直线距离约2400公里,“飞跃八千里路云和月”即是最生动的注脚。
这里,文化多元,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浸润着广袤大地,98个国家级、63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明珠散落其间。
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春天,赤峰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狍子在林间嬉戏,冬候鸟展开鲜艳的羽翼;夏天,呼伦贝尔草原铺展成无边的绿毯;秋天,阿拉善额济纳旗的金色胡杨林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冬天,乌兰察布的火山地貌与皑皑白雪构成壮美画卷。
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自然风光,借《为内蒙古喝彩》的传唱,唤起无数人对家乡的眷恋,实现情感的深度共鸣。
04
《为内蒙古喝彩》,不仅是对往昔峥嵘的礼赞,更是催动今日内蒙古奋勇向前的号角。
放眼当下,这片热土正肩负重任——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这张宏伟蓝图,勾勒出内蒙古在新时代的战略坐标与历史担当。
每一次《为内蒙古喝彩》的唱响,都是对奋斗征程的回望,更是对光明未来的宣誓。这首歌,早已超越旋律本身,它凝聚着2400万各族儿女建设亮丽内蒙古的磅礴豪情,激荡着“蒙古马”那般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
为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喝彩!为北疆儿女的拼搏奋斗喝彩!为我们共同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