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呼和浩特市民“吵翻了天”。
为什么呢?缘由是一项停车收费改革。
呼和浩特市拟定了《呼和浩特市城区政府定价停车场动态分时非线性阶梯停车收费改革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消息一出,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赞同声有之,反对声有之,提意见建议者有之。停车收费,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网络平台上#呼和浩特停车收费改革#相关话题热度一路飙升。
这份改革方案到底藏着啥门道,咱们慢慢聊。
02
改革方案“不简单”。
细读这份改革方案,其核心逻辑并非简单“涨价”,而是用“精细化计价”撬动停车资源高效利用。
分区定价更公平。按停车热度把市区分成三类,学校、医院、商圈这些抢手地段是一类区,大型社区、老旧小区集中的是二类区,其他地方是三类区,收费标准各有不同,避免了不管哪儿停车都一个价的“一刀切”。
分时收费减负担。打破24小时统一计费,白天8点到晚上7点停车收费稍高,晚上7点到次日8点大幅降价,利好于夜间停车居民。
计时更加精准。以前以1小时为单位计费,现在改成按半小时计费,免费时长也从15分钟延长到30分钟,短时停车更划算。
阶梯收费促周转。2小时内停车是基础价,超时后收费翻倍。比如一类区,停车3小时,前2小时收4元,超出的1小时收4元,就是想让大家别长期占着车位,让车位“转起来”。
泊位差异导流向。增加了部分道路泊位停车收费;同一区域里,路边车位比停车场贵。比如,一类区路边停车白天前2小时1.5元/30分钟,超时后3元/30分钟,就是引导大家优先选择室内或地面停车场,把道路上的车位留给急诊就医、临时办事的人去应急。
03
改革能带来啥?
虽然方案还在征求意见中,但从设计上来看,不少变化都挺贴心。
短时停车更省钱。平时办急事、接孩子、逛超市等,大多是短时停车。停半小时,以前要2元,现在30分钟内免费;停1个半小时,以前按2小时收4元,现在按3个0.5小时算只收3元,高频短停的人直接受益。
夜间停车超划算。夜间停车统一优惠,每30分钟收0.5元,最多收10元。晚上聚餐、办事,把车停在停车场,比找代驾便宜多了,不用再为过夜停车费纠结。
“僵尸车”要挪窝。以前,有些公共车位被当成“私人车库”,长期不开的“僵尸车”占着位置;有的街边商户自行圈车位,把公共车位当成自家的“自留地”。改革后,长期停车成本增加,这些情况会减少,公共车位能真正留给需要的人。
道路通行更顺畅。路边车位收费高,大家会更愿意停进专用停车场,减少路边停车造成的拥堵。尤其是医院、学校周边,路边车位能优先留给急诊车辆、接送孩子的家长,既方便急需的人,也能缓解交通压力。
04
大家担心的事儿也得重视。
改革方案虽有亮点,但不少市民的顾虑也值得关注。
停车场建设跟不上,收费有点“急”。不少人觉得,应该先多建车位,再谈收费调整;不少市民反映,有些免费车位突然改成收费停车,周边却没有足够的替代车位。比如,鼓楼立交桥附近居民许女士就反映,立交桥西侧桥下的停车位原本是免费的,车位改成收费后,停放车辆明显少了。周边都是老旧小区,车位本来就少,大家下班只能把车停在路边,道路两侧满满当当,不仅拥堵,还存在安全隐患。
道路泊位收费争议大,担心影响通行。有人觉得,马路是公共的,划个线就收费不合理;还有人质疑泊位划定的合理性,有没有问过附近居民的意见?更有人担心,窄马路上划车位本就影响非机动车通行,收费后可能有人为了省钱乱停车,反而更堵。
停车位缺口大,单靠收费难以治本。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50多万辆,停车泊位仅有90多万个,泊位缺口很大。不少人疑惑,光靠调整收费标准,能解决“没处停车”的根本问题吗?还有人担心,要是后续不增车位,会不会越收越贵,最后还是市民买单。
05
其实,呼和浩特的停车收费改革,只是城市治堵、解决停车难的其中一步。
这几年,这座城市在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上一直很努力。建设立体停车场、地下停车场,利用闲置空地改临时停车场,多渠道增加车位;鼓励商场、写字楼、机关单位的停车场,在夜间、周末等闲置时段向周边居民开放,让闲置车位“活起来”;完善公共交通,优化公交、地铁网络,让大家出行更方便,从根源上缓解停车压力……
改革中的争论,恰恰说明大家对“停车自由”的期待。这些意见建议,也是优化改革方案的“指南针”。
停车便利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心情指数”,也衡量着一座城市的“宜居指数”。
改革需要勇气和耐心,更需要市民们的理解和建议。解决停车难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走得路还很长。
请相信呼和浩特,她一定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