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首份《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发布,一组数据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全国“村字号”活动达24种类型,2024年农民参与文体活动比例升至73.0%,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220万场,其中2200余场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活动直接带来130.9亿元经济效益。
从贵州“村BA”的呐喊到浙江“村歌村舞”的欢腾,从山西“村超”的赛场到四川“村跑”的山路,再到内蒙古“村歌嘹亮”的悠扬与“草原村排”的跃动,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体活动,早已超越“娱乐消遣”的范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更藏着乡村自我革新的深层逻辑。
02
“村字号”最动人的突破,是让农民从“场边看客”变成“场上主角”。
过去乡村文体活动多是“送文化下乡”,专业团队表演、农民被动观看,热闹过后只剩沉寂。而“村字号”彻底扭转了这种模式。
贵州印江办“村戏”,挖掘124个民间故事、310首民歌,农民自编自演的剧目场场爆满;
浙江玉环的“村舞”比赛,老乡们自发组队,从服装道具到编排演练全靠自己琢磨;
内蒙古“村歌嘹亮”大擂台连续举办3届,12个盟市近300名选手登台,原创歌曲唱响草原风情与幸福生活,文艺志愿者辅导+农牧民专属赛道,让草根成为舞台核心。
这种“农民创、农民演、农民享”的特质,让活动有了最本真的生命力,比如2024年,农民参与文体活动比例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的背后,是农民首创精神的激活,是文化认同的强化。
当“村歌”里唱出自家的故事,当赛场上为集体荣誉拼搏,乡村的精神面貌便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蜕变。
03
比精神赋能更具象的,是“村字号”撬动的经济增量。
它打破了“乡村文体不赚钱”的固有认知,走出一条“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融合之路。
山西岚县的“村超”赛场外,农特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土豆、小米借赛事热度卖断货;
四川雅安的“村跑”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飙至80%,非遗产品销售额增长23.5%;
内蒙古“草原村排”吸引区内外77支队伍参赛,赛场边“后备箱集市”让牛羊肉、传统奶制品热销,联动文旅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亿元,全网浏览量超3.2亿次;
浙江安吉更借“村字号”盘活生态资源,300多家乡村咖啡馆年接待游客超615万人次。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赛事+摆摊”,而是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村跑”带动民宿餐饮,“村展”激活农产品销售,“村播”让非遗手艺走向全国。
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流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累计实现经济效益436.1亿元,预计2025年达142.8亿元,较2021年增长58倍,证明乡村文体完全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04
更具深意的价值藏在社会治理层面,“村字号”成了乡村矛盾化解的“润滑剂”和基建提升的“催化剂”。
浙江玉环有干部坦言,办“村舞”比赛后,老乡们往来增多、欢聚一堂,矛盾纠纷数量下降两三成;
内蒙古“草原村排”搭起了情感交流互动的桥梁,“多场球赛、少场酒局,多看名角、少些口角”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贵州台江台盘村因“村BA”爆火后,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曾经偏远的村庄如今10分钟上高速、20多分钟到高铁站。
这背后是公共空间的重构,“村字号”活动搭建起村民交往的平台,大家为了筹备赛事分工协作,为了集体荣誉凝聚共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也随之增强。
北京师范大学杨力超副教授的观点切中要害:“村字号”文体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搭建了乡村的公共生活和交往空间。群众为了共同荣誉凝聚起来,增强了集体认同感和基层组织的号召力。
但“村字号”要从“一时热闹”变“长久红火”,必须破解成长中的痛点。
从调研情况看,跟风模仿是最突出的问题。有的地方看到“村BA”火就照搬,没有本土特色,导致观众寥寥;有的地方活动形式单一,年年都是唱歌跳舞,农民渐渐失去兴趣。
此外,基础设施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也制约发展,西部一些村庄因没有标准场地,赛事只能在晒谷场举办;不少“村字号”因缺乏运营人才,流量变现困难。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村字号”的生命力在“特”,而非简单复制。
05
让“村字号”行稳致远,关键要守住根、育好人、融好链。
坚守乡土特色是根本,像贵州印江那样深挖本地文化资源,打造独一无二的IP,有效避免千篇一律。
培育人才是核心,既要推动文艺人才下乡“种文化”,更要扶持乡土能人,让农民自己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运营者。
多元融合是路径,做好“村字号+”文章,将活动与农产品展销、乡村旅游、文化研学结合,让文体活力转化为持续的经济社会效益。
安吉的“村咖+生态旅游”、岚县的“村超+农产展销”、鄂托克前旗的“村排+民俗文化”,都是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村字号”的崛起,本质是乡村振兴的“自下而上”模式的成功。它不是靠外部输血打造的“盆景”,而是乡村内生动力爆发的“森林”。它证明乡村不单依赖城市的文化输入,本土的故事、农民的创造,本身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唐珂说得好,这是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未来,只要守住乡土底色、激活农民主体、深化融合发展,“村字号”必将掀起更壮阔的浪潮,让乡村振兴更有温度、更具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