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有一份“托举”,来自内蒙古

2025年11月19日 11:15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春暖花开时一飞冲天,冬寒梅放季载誉归来。
  
  11月14日16时40分,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东风着陆场,现场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令人热血沸腾。
  
  这次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的回家之路,出了点小插曲。据新华社报道,飞船最大可能是受空间碎片外部冲击,导致返回舱舷窗玻璃出现细微裂纹。
  
  神舟二十号返回舱不满足载人安全返回条件,那就换乘神舟二十一号,后续将择机发射神舟二十二号,这是技术自信,更是大国气度!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论是顺境中的稳操胜券,还是逆境中的从容应对,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出发和回归,都离不开地面的有力托举。
  
  而在这些“托举”中,就有一份来自内蒙古。

  

11月14日,载着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的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片来源: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02
  
  这份“托举”,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
  
  新中国成立76年来,中国航天从零起步,一路走向强大,背后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拼搏,也离不开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坚定支持和无私奉献。
  
  为支援东风航天城建设,内蒙古额济纳旗“三易旗府”,260户1100多名牧民搬离故土,留下“最好牧场为航天”的感人故事。
  
  为了建设发射设施,数以万计的各界人员奔赴西北大漠戈壁,克服飞沙走石、冰天雪地等恶劣天气,埋头建设有关研制和试验基地。
  
  四子王旗着陆场作为“神舟”系列飞船的主着陆场,先后迎接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航天员回家,创造了“舱落人到”的搜救奇迹。
  
  当地群众义务承担“航天搜救联络员”,踊跃参加“航天护卫队”,无偿为航天使用私人草场,形成坚不可摧的保障屏障。

  

  不仅如此,在航天城周边兴建宜居社区,设立“航天医疗绿色通道”,开设中小学“天宫课堂”,营造全社会支持祖国航天事业的和谐环境。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这句诗,也是对内蒙古赤子之心的最真切写照。
  
  大漠无声,岁月铭记。内蒙古人民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大爱无声。
  
  03

  

  这份“托举”,是飞天梦从娃娃抓起的人才输送。
  
  内蒙古不仅在资源上倾力支持航天事业,更在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让飞天梦想在一代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返回阿木古郎草原,那一刻,无数草原少年将他视为偶像,心中燃起了对星空的向往。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前,观礼区的孩子们挥舞着国旗,对航天知识如数家珍,立志报考国防科技大学,多年的耳濡目染,让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在心中深深扎根。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王杰、武飞正是这些追梦少年的优秀代表。他们从草原走向太空,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内蒙古航天人才培育的生动体现。
  
  “工作之余,我也会以独特的视角在太空回望我们美丽的蓝色星球,找一找那些曾经培养过我的山山水水。”武飞的话语,既显勇毅,更是感恩。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内蒙古籍的“95后”杨晨被问及“一份让人紧张、冒汗、起鸡皮疙瘩的工作,为什么要坚持做”时,她的回答透着骄傲和自豪,“很吸引人啊,航天诶!”。
  
  内蒙古还通过“英才兴蒙”工程、航天产业园区建设,支持科研机构深度参与航天工程,培育更多的“王杰”和“武飞”。
  
  星空不负有心人。内蒙古的航天传承,早已超越地域,融入民族血脉。
  
  04
  
  这份“托举”,是全方位硬核支撑的坚实保障。
  
  自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以来,内蒙古始终尽己所能,以优质的资源与保障,为航天任务提供持续、稳定的有力支持。
  
  能源方面,内蒙古打造“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为发射场提供清洁能源,并为火箭主动力燃料提供煤基航天煤油。
  
  材料领域,包头稀土高新区等地的稀土永磁材料、特种合金及超磁致伸缩材料等产品,被用于航天器制造与测试。
  
  装备制造上,内蒙古布局无人机、低空导航、防务等产业,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北斗应用作为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产业。
  
  物流运输中,内蒙古空运公司提供加急空运服务,陆港型物流枢纽确保航空设备和物资快速运输。
  
  此外,内蒙古在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也为航天发射场的环境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
  
  ……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付出。内蒙古用行动诠释着“托举”二字的千钧重量。
  

  

  05
  
  飞天之梦穿越千年,强国之路万众同行。
  


  这份“托举”,是内蒙古用实际行动写下的承诺。只要祖国需要,这片土地永远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坚实的后盾。它不是一时热情,而是代代相传的坚守;不是偶然之举,而是融入血脉的担当。
  
  这份“托举”,也是全国人民支持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次飞跃,背后都有建设者在戈壁挥汗,有科研人员昼夜攻关,有各行各业默默保障,更有一代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无私奉献。
  
  星河浩瀚,征途不止。内蒙古与中国航天事业的故事还在续写,全国人民托举飞天梦的步伐从未停歇。
  
  我们相信,中国航天事业的旗帜必将在更遥远的星空,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