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当秋菊绽露金黄,当登高的脚步踏响山径,这个承载了两千余年记忆的传统节日,缓缓走入当下。
重阳节从不是一个停留在古籍里的符号,它以“九”为脉络,以“敬”为内核,既是镌刻着千年民俗智慧的文化遗产,更是涵养敬老美德、凝聚家国情怀与当代价值的精神纽带。
01
重阳节的生命力,源于它从未断裂的文化传承。
从上古时期秋季丰收祭天祭祖的原始仪式,到西汉从宫廷走向民间的习俗普及,再到唐代定型、宋元明清延续的节庆传统……重阳节的每一步演变,都印刻着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理解。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数相重”,便有了“重阳”之名;“九九”与“久久”谐音,又赋予其长寿、恒久的美好寓意。这种源于朴素自然观的文化解读,让节日有了深厚的精神根基。
而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更像是流动的“文化密码”。
金秋登高,是“辞青”与“踏青”的节气呼应,既为“心旷神怡、健身祛病”,也藏着“步步高升”的期许;佩茱萸、簪菊花,是古人“辟邪求吉”的朴素愿望;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糕”谐音“高”的吉祥隐喻,让节日的烟火气穿越时空。
文人墨客,更给重阳添了诗意厚度。
陶渊明“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的闲居之叹,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的豁达之境,让这个节日不仅有民俗的温度,更有文化的深度。从《荆楚岁时记》到《东京梦华录》,从辽金的围猎习俗到明清的放风筝“放晦气”,文献里的每一笔记录,都是重阳文脉永续的见证。
当代人对重阳的保护从未停歇。从2003年发行“重阳节”特种邮票,到2011年“皇城村重阳习俗”“上蔡重阳习俗”入选非遗保护项目,再到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评估重阳节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这些举措让传统节日在创新中传承。
02
如果说民俗是重阳之“花”,那敬老便是重阳之“果”。
从古代“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祈福,到现代“中国老人节”的法定地位,重阳的核心内涵始终围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亲情伦理展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1989年,我国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让传统节日与现代敬老理念首次结合;2006年,重阳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让敬老从道德层面上升为法律保障……“敬老”,不再是节日里的临时礼仪,而是融入生活的常态。
当下的中国,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敬老、爱老、孝老精神。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适老化无障碍出行,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提出强化涉老风险预警防范、提升老年维权服务质量等一系列举措,加速了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重阳所代表的敬老美德,正从一句句祝福变成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幸福。
0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重阳的价值从不局限于“敬老”一隅,它更在时代演进中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展现出鲜活的时代价值。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重阳所承载的孝亲之情,正是家国情怀的起点——对父母的“敬”,延伸为对全社会老人的“爱”,再升华为对国家老龄事业的“责”,这种情感的递进,让节日有了更广阔的格局。
如今的重阳,不仅是“老有所养”的保障,更是“老有所为”的激励。
全社会为老年人拓展发挥作用的空间:让有经验的老人参与社区治理,让有专长的老人传授技艺,让有精神需求的老人加入文艺表演队伍……将老年人的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既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荣誉感,也形成了“老少共赢”的良性循环。
重阳节的菊花,历经秋霜仍能绽放,老年人的人生舞台,也在新时代不断延展。
当我们重阳登高望远时,望见的不只是秋日风光,更是千年文脉的延续、敬老美德的传承、家国情怀的绽放——这便是重阳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