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金秋十月,山河锦绣。盛世中华,家国同庆。
这个“十一”假期,“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民众的高涨出游热情又一次被点燃。
呼和浩特,大街小巷红旗飘扬,车站机场熙熙攘攘,热门景点人潮如织……
全国各地游客心怀对内蒙古的美好期待,纷纷涌入这座城市,深度感知“祖国正北方 亮丽内蒙古”的独特魅力。
草原青城,假日经济为啥热度再次飙升?文化旅游缘何又一次火爆出圈?
02
引流“磁场”在家底有“厚度”
敕勒川草原的辽阔、老牛湾黄河大峡谷的壮丽、青冢昭君墓的传奇、绥远城墙遗址的守望、塞上老街的烟火……
从战国烽火到丝路驼铃,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都市,呼和浩特既承载着游牧文化的雄浑气魄,又浸润着水乡风情的婉约柔情。
恰如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的真切感慨:“在呼市,每一步都是厚重的历史,每一眼都是不同的风景,每一口都是多彩的文化。”
据自治区文旅厅统计数据,假期第四天,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337.91万人次,同比增长7.86%。而呼和浩特,更是以超高人气领跑全区。
而在这次来内蒙古的游客中,自驾出行的比例超过了81%!为什么大家都选择开着车一路向北,去追逐草原和蓝天的梦想?
答案,也许就藏在游客追寻“不一样的体验”当中。呼和浩特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与独特性,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核心引力,无需刻意营销,不必额外造势。
03
吸粉“引力”让产品有“热度”
“我是第一次来到呼和浩特,我想穿一回蒙古袍,住一回蒙古包,吃一回手把肉,体验一把草原汉子的生活。”湖北游客康先生的话语,道出了很多游客的共同心声。
在大召广场,音乐点燃现场氛围;在美食街区,食客们大快朵颐;在昭君博物院,沉浸式演出声情并茂;在吉祥哈达广场与问道广场,双场齐开光影盛宴……
为了让游客有更多可去之处、可玩之事、可看之景,呼和浩特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上下足了功夫,努力迭代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
打造“5+7+N”全方位文旅盛宴,推出八大精品旅游线路,评选八大新潮地标,推出近70项文旅活动……不管游客来自何方,其需求都被通通拿捏。
满街的烟火气,让青城的历史变成了游客嘴里的一口浓香,手里的一件文创,耳边的一段唱腔,让文旅有了可触摸的鲜活生命力。
在这里,不论是热爱自然、追寻历史、痴迷美食,还是向往草原牧歌,都能体验到“万象青城,一呼百应”的独特魅力,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04
创新“密码”融合有“深度”
青城文旅“破圈”的深层逻辑,还在于不断深化文旅融合,让游客从“记得风景”变成“记得文化”。
3D Mapping技术让辽代壁画“跃然墙上”,AR导览让“七彩召庙”盛景重现,VR技术让游客“云端漫步”……数字技术重构文旅场景让历史“可触可感”。
拓展“文旅+教育”“文旅+农业”“文旅+体育”等新赛道,变旅游从单一的“看风景”为多维的“品生活”,“文旅+”跨界融合让体验“可玩可创”。
深挖经典IP推出沉浸式实景剧,剪纸、皮雕等被开发成数字藏品,“青城故事库”平台通过AI算法将游客的旅行故事生成专属数字纪念册,文化IP孵化让故事“可传可颂”。
在塞上老街,市民用自己的故事为街区注入灵魂;在“非遗工坊”,游客可与老艺人学习马头琴制作;在社区博物馆,市民自发收集老物件、老照片……社区共创让文化“可感可传”。
从“景点观光”的单一维度,到“可看、可玩、可感、可传”的立体化体验网络,青城的文旅融合创新,让历史“活起来”、文化“动起来”、体验“潮起来”。
05
地方“名片”在宠粉有“温度”
呼和浩特文旅爆火的背后,还藏着青城人“来者都是客”的掏心掏肺和“掏出家底招待”的滚烫热情。
推出10万张文旅惠民“一卡通”,市民和游客仅需支付100元即可享受总价值3000余元的年度文旅权益,并实现线上购卡、刷脸入园和多景区通览。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等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大青山野生动物园等推出花车巡游新体验,打造青城公交社等新潮地标打卡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
智能解说、VR虚拟旅游、定制个性化智能行程……“智游青城”平台几乎把所有科技手段都安排上了,为的就是让游客依托一部手机即可畅游青城。
增设旅游专线、共享单车停放点,提供景区导览、应急医疗等配套服务。深化安全保障、应急救援等专业培训,开展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加强行业认证和游客评价。
从“基础保障”的单一维度,到“安心、暖心、贴心”的全场景服务网络,青城的服务举措,让历史“可触”更“可亲”、让文化“可感”更“可近”、让旅程“可忆”更“可续”。
06
群众“口碑”在护航有“力度”
“必须让每一位游客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爽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这是青城的待客之道、更是兴旅之本!
联合开展严厉打击导游乱收费、商户欺客宰客、强制购物、虚假宣传……青城始终用雷霆万钧的铁腕整治,坚决守护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
增设旅游专线,保障运力供应;发布路况信息,引导错峰出行;增派警力巡逻,避免路段拥堵;提供景区导览、应急医疗等配套服务。
加强媒体和网络监督,鼓励游客通过“智游青城”小程序反馈问题,真正将“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温暖体验。
发布旅游安全风险提示,针对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天气,制定避险指南。关闭山地、水域、沟壑等高风险景区及户外营地,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呼和浩特用“青峦衔翠”的诗意浪漫,“人间烟火”的温暖亲切,让旅游不止于惊鸿一瞥的初遇,更成为跨越山海的长情相约。
07
尽管青城文旅的成绩斐然,但站在“破圈”后的新起点,仍需清醒直面结构性挑战。
部分景区的门票价格仍然偏高、部分行业的服务标准有待提升、部分产业的文化IP转化深度不足、部分区域的交通接驳承压……
这些“成长中的烦恼”,是文旅高质量发展必经的“破茧”过程,也呼唤着系统性、精细化的破题之策——以“游客需求”为圆心,以“全域优化”为半径,推动文旅升级。
构建普惠型消费生态,深化服务打造品牌,激活文化IP潜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完善交通接驳网络,平衡消费结构,等等,需要青城以“游客视角”持续优化。
文化旅游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唯有直面痛点、系统施策,方能让“青城故事”传得更远,让“青城温度”暖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