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中秋诗词何止家国万里

2025年10月10日 15:37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千载中秋承诗韵,万般情意蕴团圆。

  中秋,是中华民族最具诗意的节日。

  当皎皎明月悬挂于夜空,当万家灯火映衬出笑容,一首首诗词便成了打开这个节日的最好方式。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借月抒怀,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每一次吟咏,都是与古人跨越时空的赏月对话;每一次诵读,都是与团圆心境的温柔邂逅。

  02

  诗词里,藏着对阖家团圆的朴素向往。

  皓月当空时,对团圆的渴望,不只是亲人围坐的热闹,更是漂泊心灵对归宿的期盼。

  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外放密州,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月圆之夜,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道尽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又以月亮的圆缺喻人生的聚散,将对团圆的渴望揉进对世事的通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把个人的思念升华为深沉的祝愿,即便相隔千里,只要亲人安康,共赏这轮明月,便是团圆。

  这份对团圆的向往,在更多诗词里留下痕迹。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道尽天下游子对团圆的共同期盼;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是渴望团圆最直白的表达。

  这些诗词,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对团圆的朴素向往,无论走多远,心里总有个位置,那就是留给家人围坐的团圆夜。

  03

  诗词里,藏着跨越山海的深情牵挂。

  月亮,它悬在夜空,将清辉洒向天涯海角,让相隔千里的人,能借着同一轮明月,传递心底的牵挂。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张九龄遭奸臣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远离长安的他,独自伫立在江畔,想起远方的亲友,写下《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短短十字,没有直白的思念,却把“即便相隔天涯,此刻我们共赏同一轮明月”的默契写得淋漓尽致,空间的距离隔不断牵挂,只要月亮还在,这份心意就能跨越山海。

  这样的牵挂,在诗词里从不鲜见。李白在《静夜思》中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的动作,藏着对故乡最深的眷恋;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虽写重阳,却道尽游子的共性心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热闹的节日,越容易想起远方的亲人。

  月圆之夜,就像一座无形的桥,一头连着游子,一头连着故乡,而诗词,便是桥上传递牵挂的信笺。

  04

  诗词里,藏着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

  中秋的明月,不仅照见个人的悲欢,更映着古今先贤的家国担当。

  南宋庆元年间,辛弃疾被罢职后,退居江西铅山瓢泉。这位一生渴望收复中原的词人,在中秋夜受友人启发,写下《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不仅追问月亮的去向,更借月亮的流转,暗喻国家命运的起伏;“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既写月亮从圆到缺的变化,更藏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同样将家国情怀融入中秋月色的,还有白居易。唐宪宗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中秋夜,他写下《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西北望乡”是对故乡的思念,“东南见月”则暗藏着对国家局势的牵挂。

  中秋的月亮,在这些诗词里,早已不只是团圆的象征,更是家国情怀的寄托。

  05

  诗词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中秋之夜,月色满人间,人们在团圆中品味幸福,也在诗词里写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既直白又真挚:“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不纠结月亮的圆缺,只珍惜眼前的“好时节”,这份简单的期盼,正是对平淡幸福的珍视。


  唐代司空图在《中秋》中写道,“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一句话道尽对中秋月的重视,中秋月不仅是美景,更是美好生活的标志,有月、有团圆,才是圆满的秋天。

  宋代赵鼎的《人月圆·中秋》则写得更富诗意:“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雅歌妍态,嫦娥见了,应羡风流。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把中秋夜称作“人间天上”的“佳期胜赏”,想象嫦娥见了人间的热闹都会羡慕,更期盼每年都有美酒相伴,都有明月照高楼,都有家人在侧。

  这些诗词里的向往,正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最朴素、最真挚的追求。

  06
  中秋之魂,藏于诗词;诗词之韵,映于明月。

  李白“举杯邀明月”,把孤独酿成豁达;韩愈“一年明月今宵多”,在困境中与自己和解;苏轼“千里共婵娟”,让思念化作柔情。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境,却都借明月,写下最本真的情感。

  这些诗词,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它们是杜甫笔下“故乡明”的月亮,是张九龄眼中“共此时”的牵挂,是辛弃疾心中“问国运”的担当,也是徐有贞期盼“年年见”的圆满。

  每逢中秋,当我们抬头望月,再读起这些诗句,便会明白: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照见过古人的悲欢,也正陪着我们书写当下的团圆。
这,便是诗词留给我们中秋节最珍贵的礼物。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