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份热气腾腾的餐食,一杯冰镇现制的茶饮,不用排队更无需奔波,只需平台下单后稍作等待,就会有外卖员送到家……外卖不仅拓展了消费的时间和空间,更成为解决生活便利“最后一公里”的常见方式。
自2008年中国第一笔线上外卖诞生以来,外卖行业迅速崛起。有数据显示,通过十几年的积累,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
如今,外卖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已从最初的送食物延伸至送服务,可谓“万物皆可外卖”。比如最近悄然兴起的“体育外卖”,正成为备受关注的外卖新内容。
02
什么是“体育外卖”?
体育外卖,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育服务模式,买家通过相关平台或社交媒体选择卖家(如体育机构或教练),沟通下单后,卖家携带“定制版”培养计划和专业体育器材,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班教学。
体育外卖主要面向青少年及幼儿,提供体适能培训、兴趣培养、中考体育提分等服务,每小时收费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
职业体能教练正在“外卖体育”课上指导学生动作。图片来源:央视网记者 摄
“体育外卖”缘何兴起?
对于买家而言,训练时间灵活、价格相对优惠、可以单次付费,尤其对于家长来说还不用接送孩子,又能因材施教,孩子的体育水平说不定用几节课就能实现“弯道超车”。省时、省力、省心的定制体育课、健身课就像点外卖一样便利。
对于卖家而言,免去线下场地租金、水电等成本,减少“中间商”差价,送教时间自由,没有“996”,没有KPI,上课几乎零成本,收入差不多就是净利润。
从行业发展来看,据《2024—2029年中国体育培训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现阶段青少年体育潜在人口规模1.3亿,市场规模为2350亿元,并将在未来保持平稳增长”。
结合以上条件来看,“体育外卖”是一种高成长性行业,是供求关系火热并共同催生的生活服务新赛道,市场潜力大、后劲足,还为社会带来就业创业新机会。
03
与大多新兴事物一样,“体育外卖”也面临挑战和问题。
比如,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的规范、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保护、违约和售后服务的保障、纠纷处理和维权的机制、买家反馈和投诉响应等,都是“体育外卖”需要潜心研究的功课。
上门教练的器材包。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如何让“体育外卖”能“安心点”呢?有些地方也给出了答案。
比如,上海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项目设置“白名单”制度,对项目专业性标准进行了详细要求,对教练员要求须通过“青少年体育通识教育培训与考试”,考核获取资质证书后方可上岗执教。
比如,厦门禾祥西路以社区为圆点,以拼团的方式体验“体育外卖”,本着社区拼团天然自带信任感的优势,在厦门各社区迅速走红。
管治之法,贵在宽严并济。“宽”是对新行业的托举,监管不能“一刀切”,新兴行业在“疏”不在“堵”;“严”是要厘清权责,规范行业门槛,明确准入机制和服务标准,引入用户“口碑”体系与保险制度等,才能确保“体育外卖”服务更好。
04
“体育外卖”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其一,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和增强健康体魄的迫切需求。
从清晨公园里的广场舞到写字楼里的午间瑜伽,从供不应求的社区篮球场地到遍地开花的健身体育场馆,让自己动起来成为工作和生活闲暇之余的“充电”方式,折射出的不仅是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自己好一点、爱自己多一点的关怀和守护,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充分体现。
其二,新方式新技术在不断丰富全民健身的形式和内容。
如今,从能按需定制运动方案的“体育外卖”服务,到集成了AI体重管理系统的智能跑步机;从能实时监测身体数据的智能手环、手表、护具,到融合虚实场景的“AR+”运动模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如同“体育外卖”一般使个性化健身需求得到精准响应,更为健身运动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便利性和趣味性的多样选择。它们共同补充了健身运动资源的种类和总量,有效提高了民众参与度,为健康中国建设赋予了新方式新技术。
上球类课程的孩子们。图片来源:央视网
其三,全社会共建健康中国的合力。
从“白天上班、晚间足球”的“苏超”到规定“2025年在中国足协注册的中超、中甲、中乙、五超联赛俱乐部一线队及精英梯队运动员不允许报名参赛”的“蒙超”;从体育支教志愿服务者积极下沉到“有村的地方”进行体育帮扶,到中小学操场上“体育课天天见”的政策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健身运动不再是“专业级选手”的专属赛道,而是像“体育外卖”一样,成为人们触手可及、举步可就的低门槛选择,方便、快捷。
据国家体育总局在8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8.5%。健身运动参与率的提高,是人们由追求生存到追求生活、从关注物质富裕到注重身心丰盈的深刻转变,更是健康中国建设扎根生活的生动写照。
05
今天,当人们的问候语从“吃了吗”变为“今天锻炼了吗”,当“晒步数”“晒运动”成社交新潮流,当与朋友的聚会从约大餐变为约打球,背后是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曾经“吃饱穿暖”是生活刚需,如今“吃动平衡”成日常追求。“如何能让自己更健康”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更高的追求。
从一餐一饭的营养搭配,到一天一小时的运动坚持,每个人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全民健康的一大步,让健康中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