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致敬,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2025年10月10日 15:26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鉴往知来,承志自强。
  
  总有一些时刻,能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仰望崇高、洗涤灵魂;
  
  总有一些瞬间,能铸就不朽的历史丰碑,让我们铭记初心、勇毅前行。

  今天,9月30日,以国之名,向烈士致敬。这既是对英魂的深切缅怀与感恩,更是对生者的时代提醒: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图片来源:新华社
  
  02
  
  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铸精神。
  
  9月18日,电影《731》全球公映,侵华日军实施的鼠疫实验、活体解剖等反人类暴行,不应只激起一时的愤怒,更应化作穿越时空的永恒警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永远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鸦片之殇、甲午之败、侵华之痛……这一桩桩、一件件不堪回首的历史事件,无一不在昭示着一个铁律:落后就难免遭受欺凌、掠夺与践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如果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就难以树立正见、走上正路;如若遗忘甚至曲解历史,那当下和未来也不过是流沙上的大厦,根基不稳,终难持久。因此,我们必须紧握时代脉搏,持续提升综合国力。唯有自强不息,方能避免历史重演,真正掌握民族的命运与前路。
  
  今日之安,皆因先烈血铸,要永远记住“前仆后继”的英勇抗争。“国魂在肩,民心为城。”真正的钢铁长城,从来不是冰冷的砖石,而是无数热血儿女挺立的脊梁;不是等待保护的弱者,而是敢于挺身而出的勇者。只有看清来时的路,才能更加明白为什么出发。今天,我们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生活,更应深知这份安宁的来之不易,绝不能让历史的伤痕被时间冲淡,更不能让英雄的事迹在记忆中模糊。
  
七勇士群雕。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要永远记住“居安思危”的智慧箴言。国之安危,常系于曲突徙薪之智。回望近代,清王朝因“不豫”之弊,将“天朝上国”的幻梦凌驾于海防实备之上,终致甲午之辱。历史雄辩地证明:和平时代,越是发展顺利,越需要防范“温水煮青蛙”的麻痹。今日之中国,虽已告别积贫积弱,但敌对势力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以“忧患意识”为镜鉴,以“未雨绸缪”为准则,方能于变局中稳立潮头。
  
  合则立,分则豫,要永远记住“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文明之繁盛,从不生于孤岛,而成于交流。古有丝绸之路交往融通,今有“一带一路”共商共建,文明总是在对话中碰撞火花,在互鉴中得以升华。今天,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人类已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气候危机到恐怖主义,从公共卫生到网络安全,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解决所有问题。历史昭示我们:分裂对抗只会带来灾难,团结合作才能创造未来。一个能将伤痕化为铠甲、把教训铸成阶梯的民族,才能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让复兴的征途更坚定、更辉煌。
  
  03
  
  缅怀先烈,不是要沉溺悲情,而是要赓续血脉聚力量。
  
  烈士纪念日与国庆节紧邻,这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蕴含着“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深刻寓意。它既是对先烈的感恩,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缅怀先烈,绝不能止于哀思,而要把敬仰转化为前行的力量。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者献出生命;抗美援朝,英雄儿女长眠他乡……他们中有的名垂青史,更多则是无名烈士。正是这些有名与无名的英雄,共同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基石。“一寸山河一寸血”,他们的英勇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今天的我们虽不必抛头颅洒热血,但可以在本职岗位上担当尽责,将对先烈的感恩转化为实干的行动自觉。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一道共同抗击侵略者。图片来源:新华社发(黎民 摄)
  
  缅怀先烈,其意义不在于重复苦难,而在于接续他们未竟的理想。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我们则要以奋斗守护和平、推动发展。近年来,国家以立法形式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是通过庄严仪式唤醒历史记忆,激励我们继承遗志,在岗位上闪光,在时代创新中突破。“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纪念日的白菊,不仅寄托哀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他们的理想、未竟的事业,由我们接力起航。
  
  缅怀先烈,绝不能束手缚脚,而是要将他们的“站立”变成我们的“出发”。抗日战争时期,先烈的“站立”是“血肉筑长城,脊梁撑危局”;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站立”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懈奋斗……只有触摸那些“站立”背后的赤子热忱、牺牲勇气与家国情怀,才能让这种精神真正融入当代人的血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个体的缅怀汇聚成社会的行动,当历史的“站立”转化为现实的“出发”,先烈的牺牲才真正获得永恒的生命力。以奋斗之我,扛时代之责,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04
  
  珍爱和平,不是要空喊口号,而是要强基固本护安宁。
  

 

  九三阅兵,天安门前巍巍阵容、滚滚铁流,展现的是中国力量,更是坚如磐石的和平信念。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坚守“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这头东方雄狮日渐强大,但始终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我们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靠欺凌与征服,而是以公道之心凝聚共识,以合作之手共筑未来。
  
  国家虽安,忘战必危,要始终坚守“防御底线”的稳固。今日中国,已非任人宰割。但和平来之不易,警钟必须长鸣。我们既要为“一带一路”上绽放的友谊之花而骄傲,也要为守护这盛世长歌而枕戈待旦。珍视和平,不是消极守成,而是积极防御。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中华民族吓不倒、压不垮,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守护和平,绝非“独善其身”的孤立,而是“美美与共”的担当。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局部的战火与动荡仍在持续,警示我们:和平不会自动延续,更非天赐之礼——它需要被珍视、捍卫,并在每一代人手中传递。从进博会的开放舞台,到中欧班列的贸易动脉,从亚投行的共享平台,到全球发展倡议的推进,中国始终秉持公平正义,行走于互利共赢的人间正道。我们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因为深知和平不仅是一种愿景,更是一场需要实力与智慧去接力的漫长征程。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国家的强大。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挺直脊梁,赢得尊重,让和平从理想渐成人类共同的呼吸。
  
  05
  
  开创未来,不是要坐而论道,而是要勠力同心赴征程。
  
  “两弹一星”荒漠破晓,“嫦娥奔月”星汉灿烂,“蛟龙探海”深渊寻踪,“天问探火”赤色叩问……每一项成就,都源于坚实的积累与探索。
  
图片来源:新华社
  
  开创未来,须以科技为刃、突破瓶颈。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今天,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仍需突破瓶颈。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也讨不来。唯有坚持自主创新,聚力攻坚“卡脖子”难题,才能锻造发展的“定海神针”。
  
  开创未来,须以民生为基、增进福祉。发展的本质,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新时代以来,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再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如磐,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矢志不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发展的温度,藏在烟火日常里;未来的底气,源于民生获得感。
  
  开创未来,须以担当为脊、汇聚众力。复兴之路,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从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才能让个体的微光汇聚成时代的火炬。 

 

  开创未来,须以开放为翼、拥抱世界。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和合共生,天下一家;江河交汇,潮涌东方。时代大潮奔涌不息,唯有开放才能激活发展潜能,唯有合作才能突破增长瓶颈,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更是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一个不惧困难、勇于开拓的民族,必将踏碎一切阻碍,穿越惊涛骇浪,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06
  
  爱国主义,是精神的根脉,是内心的火种。它不能空谈,只能用行动去书写,用生命去坚守。
  
  当国旗升起、汽笛长鸣,我们与民族的魂同频共振。今日中国,是我们共同奋斗的家园;民族复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梦想。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才是最好的纪念。

  
  我们铭记历史,挺膺担当,以此启程,不负使命。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