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你按不按“套路”来?

2025年09月25日 11:21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县城有个武师,坊间传其功夫了得。一日,武师在菜市场与一肉贩发生争执。肉贩是个“愣头青”,见言语不占上风,便撸胳膊捋袖子要动粗。武师临危不忘江湖礼仪,先施以“抱拳礼”,按功夫“套路”“亮开门户”,再行一个“起手势”,大有挥手间“强虏灰飞烟灭”之势。果真,这“亮相”把“愣头青”吓在原地不敢向前。可无奈身旁几个市井闲汉使劲拱火起哄,众目之下,“愣头青”面子挂不住,便顺手操起肉案上的剔刀一通比划。本来肉贩只想壮胆自保,孰料剧情反转,武师见其操刀拼命撒腿就跑,一直被肉贩追出老远。

 

  小县城熟人多,路遇之人不解问武师:你堂堂武师,为何连一个市井莽汉也制服不了?武师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愤愤道:那小子不按套路来。

 

 

    古往今来,不按“套路”来的人和事很多,困于“套路”作茧自缚的人和事也很多。

 

  01

 

  何谓“套路”?

 

  《辞海》对“套路”的核心解释:指武术运动的一种形式,是由若干招式组成的成套动作。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套路”: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

 

  套路在当代被一些人误读为贬义。其实,在传统释义上套路是一个中性词,特指武术中成系统的固定练习程式,以后比喻成系统的思路或方法。2016年12月,套路曾入选《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

  社会学家的观点认为,套路是一种沿袭传统而产生的思维方法、技巧手段和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说,套路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低风险的实用主义。

 

  在文艺批评家的眼里,套路类似谈恋爱,“一见不钟情,二见心不甘、且谈且看,三见或日久生情”。

 

  凡此种种,折射出我们对“套路”的复杂心态:我们寄希望于规范的可靠性,却又渴望超越常规的智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套路”?是墨守成规,还是突破创新?答案或许比选择更为复杂。

 

  02

 

  有些事情需要遵循既定套路。

 

  套路也是一种程式规范,包含着前人智慧和实践经验。许多行业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套路,如医学上的诊疗规范、航空业的飞行检查单、建筑行业的安全标准等,这些“套路”背后不乏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医疗行业中的一些误诊,许多源于未严格遵守诊疗规范流程;航空业通过严格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确保商业航空万无一失;建筑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执行建筑材料国家标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这些都无言地诉说着套路的价值。

 

  套路为社会运转提供了可预期的基本规范。试想若交通规则可随意突破,法律条文可任意解读,社会将陷入混乱。从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管控流程,这里的套路,成为一种成规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它让一些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让团体或个体间的协作成为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尊重套路也是尊重现有经验与规范,也是对规律的基本认同。

 

  03

 

  有些事需要突破常规,不囿于套路。

 

  学习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你会发现,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自古带有一种独特的“反套路”气质。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反者道之动”。面对“祖宗之法不可变”,商鞅直接回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孙子兵法》被后世不断翻新,经典案例一大堆:“田忌赛马”、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之策、诸葛亮的“空城计”,等等。

 

  在科技发明领域,古代先贤同样脑洞大开。当古希腊人还在捶打整块青铜时,战国工匠天团已发明“失蜡法”,用以青铜精密铸造;东汉蔡伦更是不走寻常路,觉得在丝绸、竹简上写字既不方便成本又高,便把目光投向破布、树皮等废弃物,最终造出更便捷的纸张,算是“垃圾变黄金”最早创业案例;北宋毕昇看雕版印刷费时费工费料,发明出活字印刷,有点像现代的模块化设计。

 

  鲁迅先生早已警醒:“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诚然,若所有人都只走老路旧路,哪还有新路的诞生?世间万物并非皆需囿于成规。在某些领域,过度依赖套路反而会成为创新的枷锁。

 

  教育领域最为典型。当老师严格按照“标准教案”授课,用统一的标准答案衡量所有学生,教育便退化为流水线生产,而非培养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个体,也使我们的许多学生缺乏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领域最为突出。看看当代人的“神反转”:北斗团队选择自主研发,经过摸爬滚打,最终实现北斗系统全球覆盖,现在连国外渔民都在用北斗导航捕鱼。华为面对芯片断供等技术封锁,走向逆袭攻关之路,取得重大自主知识产权,一举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拼多多面对淘宝、京东等巨头占据市场,另辟蹊径、下沉市场、“拼团砍价”,成为国内电商领域新的巨擘,还把“砍一刀”模式输出海外。

 

  文学艺术领域亦如此。齐白石有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正是对盲目遵循“套路”者最清醒的告诫。梅兰芳在中国戏曲舞台严格的程式规范中,注入个性化的情感与眼神,将传统“套路”演出了独一无二的神韵;梵高若遵循当时艺术界的“套路”,就不会有后来震撼世界的《星空》;马尔克斯用《百年孤独》打破西方文学的叙事中心,让拉美文学从“边缘”逆袭至世界文学舞台中央;电视剧《觉醒年代》《长津湖》等影视片的成功,在于遵循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要求,却打破了“如何讲述”的陈旧模式。

 

  有调查显示,那些最具创新力的企业,往往不是那些流程最规范的公司,而是能够在规矩与包容、秩序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的组织。

 

  套路和范式,在这里变成了需要被打破的束缚,而非必须遵循的准则。

 

  04

 

  按不按套路来?答案是:实事求是,辨证施治。

 

  经济社会生活是微妙而生动的,面对大量复杂问题,既不能完全遵循套路,也不能全然摒弃套路。这就引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如何判断何时该遵循套路,何时该突破常规?

 

  答案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看情况”。

 

 

  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既懂得遵循诊疗规范的重要性,也知道当患者出现非常规症状时该如何应对。这种“套路之上的智慧”,恰是专业能力的核心体现。像当下热议的AI医生诊疗,也是依据大量已有的医学数据和诊疗程式,结合患者提供的最新症状提出诊断结果。

 

  套路有时能代表普遍性、必然性的一面,而创新突破则是特殊性、偶然性的体现。“何时遵守规矩,何时打破常规”?这种判断力无法被简化成任何套路,它来自丰富的实践积累和深邃的形势洞察。

 

  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个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当算法试图将世界数字化、模式化时,我们更需要保持一种不被算法简化的智慧——何时该按套路出牌,何时该另辟蹊径。这种洞察力,绝不是对套路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套路的创造性运用。

 

  05

 

  真正的高手,尊重套路但不被其束缚,善于创新但不盲目突破。

 

  归根结底,对待套路的态度考验着我们的心智和能力。一个只有套路的世界是僵化乏味的,一个完全没有套路的世界也有潜在危机。我们需要一种动态平衡,既能够把控程式、套路带来的保障与可控,又能够通过务实创新取得突破与惊喜。

 

  你按不按“套路”来?答案或许是:有时按套路来,有时不按套路来,而这种对“有时”的判断,正是智慧与经验所在。

 

  在这个复杂世界,或许最大的套路就是:知道何时该遵循套路,何时该超越套路。

 

    这种审时度势、实事求是的能力,才是应对不确定未来的理性态度。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