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别让“拿来主义”毁了你的文章

2025年09月23日 10:13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1934年所写的一篇杂文。

 

  文章犀利批判了当时对待外来文化时“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极端态度,明确提出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倡导一种理性、自主的文化接纳方式。

 

  “拿来主义”用在写文章上,现在却有些变味儿:抄模板、拼内容、扔给AI就不管……这样的文章,既不能反映真实工作情况,又背离了文字承载思想、传递价值、解疑释惑的本质,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

 

  

  

    02

 

  文章中的“拿来主义”有哪些套路?

 

  “搬运式”。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直接把网上的文章扒下来,顶多改一下标题、更换一下单位名称。更离谱的是,有的连原文中的错误数据、过时说法都原封不动地照搬。这哪里是写文章,分明是公文的“搬运工”,毫无责任心可言。

 

  “拼图式”。从A文章中截取“工作成效”,从B文章中粘贴“存在问题”,再从C文章中摘录“下步措施”,简单调整语序就匆匆交差。这类文章,通常情况下是前言不搭后语,旁人根本看不出是哪个单位的工作,只觉得像堆杂乱的“补丁”。

 

 

  

   “套娃式”。不管是年度总结、季度汇报还是活动方案,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文章结构高度雷同,语言风格千篇一律,甚至段落之间的衔接语、过渡句都如出一辙。这类“流水线文章”看似工整规范,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灵魂,既体现不出工作的差异与成效,更谈不上有交流参考价值。

 

  “指令式”。直接将公文写作交给AI工具,生成内容后便全盘接收。这种文章看似辞藻华丽、结构完整,实则缺乏真知灼见与个人思考,甚至可能出现事实性错误或者“AI幻觉”,看似节省时间,实则放弃了自主思考。

 

  03

 

  为什么文章中的“拿来主义”屡禁不止?

 

  惰性作祟,以“抄”代“创”。不少人抱着“走捷径”的心态,觉得写文章要梳理工作、提炼观点、打磨语言,耗时又费力;而“拿来”现成内容,很快就能“交差”,惰性让“抄”成了比“创”更划算的选择。

 

  本领欠缺,以“怕”避“写”。有的“不会写”,平时没有积累写作方法,不知道如何把“干的事”变成“写的话”,只会照搬网上的“通用模板”;有的“不敢写”,怕写得逻辑乱、亮点少而被领导批评,索性找篇类似的文章“依葫芦画瓢”。

 

  节奏裹挟,以“忙”遮“浮”。当前,基层工作任务重、节奏快,事务性与业务性工作交织叠加,干部既要对接群众诉求、组织开展具体活动,又要完成报表填报、参会协调等事务,可用于深入调研、潜心钻研的时间相对有限,也难以集中精力打磨出高质量的文章。在这种心浮气躁的状态下,“拿来”便成了一些人的不二选择。

 

  惩戒薄弱,以“宽”纵“懒”。很多单位对“拿来主义”的约束机制不健全,处罚力度弱,导致“抄了也没事”。比如,有的部门对下属提交的抄袭材料不追究责任,只要“能用”就放行,抄得“巧妙”也能蒙混过关。这种“宽松”的惩戒态度,纵容了“偷懒”行为,让“拿来”的“性价比”越来越高。

 

 

  

    04

 

  怎样避免文章中的“拿来主义”?

 

  转变观念。别把写文章当成“额外负担”,其实它是理清思路、总结经验、传递思想的过程,也是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过程。比如,总结写得好,能让你看清成绩和不足;方案写得实,能真正指导下一步工作。当打心底意识到“写材料就是在做工作”了,就不会再敷衍,自然不会随便“拿来”。

 

  提升能力。别觉得“我不会写”就放弃,写作是可以练好的。比如,平时多积累,随时记录工作中的亮点、难点和思考;试着多模仿,学习优秀文章的框架、逻辑和表达方式;注意多动笔,从写短讯、简报开始,逐步挑战更复杂的文章。实现了从“不会写”到“善于写”的跨越,就不会再依赖“拿来”。

 

  涵养心境。写作需要专注和思考。与其焦虑“没时间写”,不如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静心回顾工作、记录想法;学会给自己“留白”,远离即时粘贴的诱惑,享受构思和打磨的过程。心真正沉下来了,就会发现,写文章其实没那么难,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成长的过程。

 

  立好规矩。制度是防范“拿来主义”最好的“防火墙”。比如,建立文章查重机制,对抄袭行为予以通报并关联绩效;推行原创激励制度,对优质材料进行评优与展示,让用心写作者获得认可。规矩定了,制度严了,文章写作中的“拿来主义”自然无处藏身。

 

  为基层减负。减少不必要的会议、重复的报表、过频的检查,把时间和精力真正还给基层,让基层干部有条件俯下身去调研、静下心去思考、沉下气去写作,真正写出有价值、有思想、有意义的文章。

 

  05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也是工作的印记。

 

  一篇好的文章,背后是对工作的熟悉、对问题的思考、对责任的坚守。

 

  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从来不是照搬照抄、简单复制,而是批判性接受、选择性借鉴、创新性转化。

 

  杜绝文章“拿来主义”,不是反对“借鉴”,而是反对“偷懒”;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笔杆子”,而是要求每个人对工作真正负责。

 

  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温度、有力量,才能真正服务工作、服务群众。

 

  这,才是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最好的传承。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