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土豆的“妈妈”是番茄?

2025年08月22日 17:17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吃薯条为什么要蘸番茄酱?答:番茄是土豆的“妈妈”。
  
  这可不是什么厨房冷笑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基因证据。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团队研究发现,大约900万年前,马铃薯从番茄的祖先进化而来。通俗地说,土豆的“妈妈”是番茄!
  
  这场跨越时空的植物“寻亲记”,不仅改写了茄科植物的进化史,更生动诠释了科学探索的本质:始于天真的提问,成于严谨的求证。
  
  这项发现也堪称人类好奇心驱动科学探索的典范——谁会想到餐桌上这对“黄金搭档”竟在千百万年前有着血缘关系?
  
  02
  
  好奇心,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回望历史长河,每一次科技的飞跃,无不始于一颗好奇的心。
  
  伽利略看吊灯摇晃受启迪,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阿基米德在沐浴中得到启示,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魏格纳在病中看世界地图时突发奇想,创立了大陆漂移说;瓦特从水壶盖被蒸汽顶起的原理出发,改良了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之名,正取自古代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每一次“问”,背后都有一份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如果说科学真理是大海的彼岸,那好奇心一定是黑暗中闪烁的灯塔。
  
  没有好奇心,我们就提不出问题;没有问题,社会就很难进步。
  
  正是这种孩童般的好奇心,推动人类在基因层面“重写”了土豆的家谱。
  
  如果说科学是成年人的游戏场,那好奇心则永远是入场券。
  
  03
  
  保持好奇心,就是保持与未知世界的鲜活对话。
  
  浩瀚宇宙之中,人类看似渺小,但只要葆有好奇心,我们就能让目光抵达更远的地方,并将那些关于宇宙奥秘的新窗口一扇接一扇地打开。
  
  对黑洞的寻找就是一场长达百年的“好奇心之旅”。从100多年前黑洞预测的提出,到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拍摄到黑洞的照片,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科研团队的最新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
  
  “看见”距离地球几千万光年之外的神秘天体,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好奇心的最好褒奖与回馈。
  
  对于现有解释的不满足或好奇,往往是颠覆性创新的源泉。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保持好奇 勇于探索》举例说,人们对鸡蛋的误解,也被最近的一项新探究彻底打破。长期以来,鸡蛋因富含胆固醇而备受争议,甚至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诱因。但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研究团队通过实证研究明确指出,膳食胆固醇如鸡蛋中的胆固醇本身并不会对心脏健康构成威胁,大可放心食用鸡蛋,只需避免将其与培根等高饱和脂肪食物搭配即可。
  
  正因为对“外面的世界”怀有无限好奇,人类才开辟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征途。
  
  “土豆找妈妈”的故事就是一次人类好奇心的伟大胜利:不仅胜在揭示了自然奥秘,更胜在让普罗大众与前沿科学产生了情感共鸣。
  
  或许,科学最美的样子,就是既能登上各类学术期刊,也能化作人们厨房里的会心一笑。
  
  04
  
  保持好奇心,就是保持人类抵达智慧圣殿的原动力。
  
  在人工智能迅速改变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类的好奇心。
  
  “人工智能取得了令人震惊的飞速发展,但尚未具备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不久前,图灵奖得主、计算机科学领军人物罗伯特·塔扬在北京参加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对未来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给出了上述回答。
  
  从旧石器时代人类追问燧石碰撞为何产生火花,到牛顿好奇苹果为何垂直落地而非飞向空中,再到爱因斯坦对光速不变性的困惑……好奇心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
  
  在文艺创作领域,好奇心同样是创作的灵感所在。
  
  作家们因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入思考,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艺术家们因为对色彩和形状的好奇,创作出了无数令人震撼的艺术品。
  
  算力强大的AI可以模拟思维,但无法替代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
  
  好奇心是人类大脑自带并独属的专利,也是每一颗“平凡的大脑”抵达智慧圣殿的原动力。
  
  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DeepSeek等的火爆出圈,人类从此拥有了非常实用能打的外置大脑:三秒钟生成代码,甚至能模仿李白写诗。从惊叹到上手,很多人很快养成了“遇事不决问AI”的习惯。
  
  其实,AI并非完美,AI输出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或准确的。
  
  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需要重拾“平凡大脑”的珍贵价值,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始终葆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敢于质疑,勇于实践。
  
  05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因为有好奇心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才会不断拓展;因为有好奇心指引,才可能有“一念非凡”的灵感闪现。
  
  永葆好奇心,我们才能以“格物致知以穷其理”之精神、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之钻劲、以“越是艰险越向前”之毅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即使“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也要保持好奇,敢于提问,勇于探索。
  
也许,下一次“土豆的‘妈妈’是番茄”这样的发现,就始于你脑海中那个“为什么”。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