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内蒙古乌兰察布,北近边陲,南接雁北,西联呼包,东达京张。
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北疆、贯通欧亚的交通要冲,素有“通衢之城”的美誉。
从历史长河中的商贸走廊,到如今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它的“通衢”故事,藏着太多不一般的密码。
02
历史上是个啥样子?
乌兰察布的“通衢”基因,早在秦汉就已显现。当时,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通过这里运往北方,与匈奴等部落交换皮毛、马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如今留存的赵长城遗址,以及这里出土的汉代铜镜、钱币等,都见证了当年“胡汉互市”的热闹场景。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日益兴旺,乌兰察布成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支线。驼队驮着中原的瓷器、茶叶等货物,穿越草原运往中亚、欧洲,返回时又带来西域的香料、珠宝。那时,各地商人聚集在此,交易市场里人来人往,各种商品摆满摊位。考古发现的唐代开元通宝、三彩陶器等文物,正是当时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明。
进入元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乌兰察布作为漠南的重要地区,成为经略中原的战略前沿。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设立集宁路,凸显出它作为商贸重镇的地位。元代还在这里建立了完善的驿站系统,集宁路遗址出土的瓷器、铜器等文物,印证了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荣。
明清时的“万里茶道”,让这里成了物流中的“顶流”。福建的茶叶经此中转,一路到了俄罗斯,再抵达欧洲各国,大量商号、驿站在此聚集,客栈、酒馆里挤满了往来商队,“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到了近代,京张铁路、平绥铁路通车,乌兰察布由此成为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铁路枢纽。依托铁路这一交通动脉,皮毛、矿产等资源在这里集中转运,逐渐形成了“通南北、联欧亚” 的物流初步格局。
03
现在发展得怎么样?
这份“通衢”基因,到了今天,更成了乌兰察布的“发展王牌”。
先看看交通有多厉害。
京呼高铁1小时43分直达北京,2024年运送旅客320万人次;中欧班列累计开行922列,重点服务呼包鄂乌城市群区域发展;新增乌兰察布=石家庄=杭州、乌兰察布=郑州=广州等区外航线,加密至天津、重庆等枢纽的航班频次,引入A320机型运营,提升腹舱载货能力。
靠着铁路、公路、飞机组成的立体网,让乌兰察布成为内蒙古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全市2024年外贸进出口额36.3亿元,带动区域进出口贸易额突破80亿元。
再看看怎么把“过路货”变成“本地产”。
依托二连浩特口岸,乌兰察布推出“口岸通关+本地加工”的新举措:每年将3万吨南瓜子销往欧美、东南亚,1万吨葵花籽运抵莫斯科,2万吨玉米出口日韩;进口俄蒙的5万吨燕麦、1万吨亚麻籽在本地落地加工,俄罗斯木材和蒙古焦煤、萤石在这里落地转化增值……
成绩背后,政策红利帮了大忙。
作为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这儿叠加了不少国家、自治区“优惠包”:跨境电商“9710”通道开通后,“草原云商”平台2024年交易额超3亿元;二连浩特的“税收共享”政策,让企业通关、加工都能享优惠;“运费贷”2024年为企业融到5亿元。
这一来,2024年乌兰察布的绿色农畜产品在北京卖了48.4亿元,直供3600家超市,许多北京人餐桌上的牛奶、羊肉就来自这儿。
04
未来会变成啥样子?
虽说握着交通“好牌”,乌兰察布也有自己的“烦恼”:多式联运效率低、班列运营波动大、产业落地不足。
如何把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这座城市给出了三个答案。
让“节点”变“要素聚集地”。针对运输瓶颈,乌兰察布正推进三大工程:投资建设冷冻、冷鲜、冷藏、恒温存储中心,实现京津冀“6小时生鲜直达”,年处理乳品100万吨;冲刺综合保税区资质,计划让俄蒙牛羊肉经加工后增值30%;七苏木试点“5G无人卡车”,目标把货物倒载效率提高40%,机械化率从40%升到70%。
从“单向跑”到“循环转”。为解决“去多回少”问题,乌兰察布实施“双向战略”:已成为服务华北区域的中欧班列重要节点城市,2025年计划整合华北地区中欧班列货源,开行150列。
从“传统物流”到“智慧枢纽”。补“数字短板”,乌兰察布布局三个创新:2025年建市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车源货源数据,预计降低15%物流成本;北方陆港引入AI分拣系统,提升30%仓储效率;依托“草原云商”建“数字陆港”,实现班列订舱、通关、结算全线上化。
05
“通衢之城”,不一般。
从秦汉的“互市”到今天的“班列”,从唐宋的“榷场”到如今的“保税区”,从明清的“票号”到当下的“云商”,乌兰察布的“通衢”基因从未改变。
如今,随着“华北集结中心”建成、数字枢纽崛起,这座城市正在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续写着“商旅不绝”的新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