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水润北疆,原来可以这么美

2025年08月22日 17:13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黄河与内蒙古的渊源,堪称“一条黄河水,半部草原史”。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黄河蜿蜒流淌843.5公里,滋养着7个盟市、52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全区总面积的44%),孕育了全区50%的人口,支撑起70%的经济′总量。
  
  而绰尔河、西辽河等河流与之交相呼应,共同构成的水脉网络,早已超越单纯的地理符号意义,成为守护北疆生态的屏障、驱动发展的引擎、联结文明的纽带。
  
  从黄河在内蒙古高原勾勒出的壮丽“几字弯”,到莫尔格勒河在呼伦贝尔草原的静静流淌,这些水脉串联起无数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处处闪耀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光芒。
  
  02
  
  河流,织就绿色屏障。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而河流,正是这道屏障的“生命线”。
  
  黄河“几字弯”,串联起草原、湿地、沙漠等多样生态系统,5个国家地质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罗棋布。
  
  这里每一滴水,都在维系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链。
  
  为守好这道屏障,内蒙古拿出了“绣花功夫”。如全力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持续实施“一湖两海”等重点河湖生态应急补水工程,2024年乌梁素海补水3.76亿立方米,岱海补水2326万立方米,呼伦湖水面已扩大至2239.9平方公里;对黄河支流实施“一河一策”,除乌梁素海外,东居延海补水4447万立方米,干涸的湖面重现碧波。
  
  针对西辽河流域断流难题,出台“十条硬措施”,2025年4月实现403公里干流全线过流,创下历史性突破。
  
  对鄂尔多斯十大孔兑(黄河支流)更是一条条“开方治病”,用淤地坝拦沙、植被固土,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显著。
  
  治沙与治水在这里深度融合。黄河两岸620公里林草带全线贯通,库布其沙漠从“死亡之海”变成绿洲,“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成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是黄河水滋养与科学治沙的结合。
  
  03
  
  河流,浇灌发展引擎。
  
  河流不仅守护生态,更保障经济发展。
  
  沿黄地区就是内蒙古的“经济火车头”,而河套平原则是重要代表。
  
  作为亚洲最大自流引水灌区,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已有2000多年历史。如今,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1154万亩,年引黄用水量38亿立方米,种出的小麦、玉米供养着万千家庭。
  
  2024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首次突破800亿斤,稳居全国第六,取得这样的成绩,河流功不可没。
  
  但“喝水”更要“节水”。内蒙古探索出一套“节水经”:出台水网建设、用水权改革等规划,建水权交易市场,让每滴水都有价值;推出“节水贷”,2024年放贷近10亿元,帮企业搞节水改造;钢铁、化工等行业搞116项节水技术,38个改造项目一年节水480万立方米。
  
  农业节水更精彩。杭锦后旗甜糯玉米产业园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从“浇地”变“浇作物”,每亩用水从400立方米降到200立方米,节水一半还多,产量反增两成。
  
  水美了,游客来了。2024年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2.73亿人次,收入4140亿元,河流景观是“吸客”主力。游人看鸟、观河、体验民俗,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
  
  04
  
  河流,串联起文明长卷
  
  河流淌过大地,也淌出文明。在内蒙古,河流是农耕与游牧文明的“联姻线”,串起了5000年的故事。
  
  赤峰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出土的C形玉龙距今5000年,龙身曲线像极了河流蜿蜒,可见那时先民已视水为生命图腾。这也是农耕与游牧文明最早融合的印记。
  
  黄河两岸更热闹。居住河畔的人们,唱出了独特的“漫瀚调”——蒙古长调的悠扬混着陕北民歌的高亢,歌词里全是“黄河水甜,草原情浓”。包头四道沙河畔的“时光之河”景观,用雕塑、壁画讲述着钢铁城与河流共生的故事;鄂尔多斯把黄河文化装进乡村旅游综合体,游客能看非遗、住窑洞,还能听老人讲黄河故事。
  
  这些文化不是摆设,更连着民生。在准格尔黄河大峡谷体验黄河“第一爬”的刺激,在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百米观景台看彩稻“绣”出哪吒闹“稻海”,在稻田插秧感受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真实场景……黄河岸边玩“极限”,文化活了,沿黄岸边老百姓的日子也更红火了。
  
  05
  
  内蒙古的水脉故事,是一条从“生存性治水”向“发展性兴水”跃升的道路。内蒙古的河流治理,正在书写一部现代版的“黄河大合唱”。
  
  2024年,内蒙古和8个省份的43个市县联手,搞跨省河湖联防联控;探索林草碳汇交易,让保护生态能赚钱;五级河湖长全年巡河26.6万人次,解决1069个问题,每条河都有了“监护人”。
  
  如今的内蒙古河畔,桃花开了,鸟儿来了,田里的滴灌在滴答唱歌,牧民家的奶茶飘着香,湿地公园里满是笑声。这是河流的馈赠,更是各族儿女的守护。
  
  黄河水奔流不息,西辽河静静流淌。内蒙古的河流故事,还在续写——写的是生态更好、经济更活、文化更火,写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北疆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致瑄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