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给“冰箱式干部”除霜解冻

2025年07月15日 17:20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01
  

 

  继“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之后,“冰箱式干部”的称谓,又引发热议。
  
  这类干部,就像家里长期不除霜的冰箱,表面干净整洁,里面却结着厚厚的冰:面对群众“冷冰冰”,对待工作“无热情”,虽不贪不腐却也不思进取,看似无害,细思极恐。
  
  给这类干部“除霜解冻”,既是改进作风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梗阻”的关键之举。
  


  02
  
  “结霜”表现
  
  这些“霜”,主要“藏”在三个地方。
  
  对群众“冷拒疏离”。遇到上级满面春风,遇到群众漠不关心;群众来办事,要么说“不归我管”,要么推“等领导审批”,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作信条;对群众“虚假热情”,笑脸相迎却“踢皮球”,热茶端上却“打太极”,看似客气,实则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挡在门外。这种“霜”,让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图片来源:“中安在线”微信公众号
  
  对工作“冷冻处理”。有的刚入职时热血沸腾,可一旦遭遇挫折,就像突然断电的冰箱,瞬间“失去”了干劲;感觉有“奔头”时干劲十足,事业稍有不顺,就觉得组织亏欠自己,干工作提不起“兴趣”;有的遇到“一场败仗”就一蹶不振,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冷”,不仅害了自己,还会耽误事业发展。
  
  对进取“深度冷藏”。《人民的名义》里的孙连城,不贪不占却啥也不干,被网友调侃“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孙连城”。现实中,这类干部同样存在,他们守住了“不腐”的底线,却丢掉了“有为”的底色;满足于“过得去”的现状,却看不到群众“过得好”的期盼。这种“稳”,看似平安无事,实则在时代发展中逐渐被“冻僵”。
  
  03
  
  “结霜”原因
    
  “冰箱式干部”的“霜”,不是一天结起来的。究其根源,既有干部自身的“内因”,也有受环境影响的“外因”。
  
  思想“蒙尘”。有的干部忘了“为谁当官、为谁干事”的初心,把“人民公仆”当成“官老爷”,觉得“群众诉求是麻烦”“工作任务是负担”。比如,某干部在日记里写道:“群众笑脸不如领导点头,实干成绩不如汇报漂亮。”这种错位的价值观,让他们与群众越走越远,心中的“为民之火”自然越来越弱。
  
  能力“掉队”。新时代的治理难题,比如数字化政务、乡村振兴、应急处置等,对干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有些干部拒绝“升级系统”,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比如,某地推进智慧养老,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因不会用智能手机,竟让志愿者代填数据,结果漏洞百出。这种能力上的“缺钙”,让他们想干事却干不成,久而久之干脆“躺平”。

  

  机制“佛系”。“激励温度”不够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发热发光”的积极性、热情度自然受到影响。有些人甚至担心“干得多错得多”,信奉“埋头苦干,不如学会‘来事儿’”。究其原因,就是缺乏鲜明的导向和有力的奖惩,就像给冰箱加了“保温层”,让“冷”的氛围越来越浓。
  
图片由AI生成。
  
  04
  
  “除霜”良方
  
  给“冰箱式干部”除霜,不能只靠“喊话”,必须拿出“真招实策”,从思想、能力、机制三方面“加热升温”。
  
  用“思想熔炉”融化“冷漠坚冰”。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的诉求、复杂艰巨的任务,发不发声、想不想干、愿不愿为,是对干部宗旨意识、作风精神等的重要检验。要教育干部不忘“来时路”,不停“脚下步”,激发改革攻坚、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唤醒责任与担当。要引导干部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打破“差不多”的敷衍,丢掉“自甘落后”的消极,让为民服务的意识“热”起来。
  
  用“实践熔炉”锻造“过硬本领”。干部的能力不是“冻”出来的,而是“炼”出来的。要压担子,让年轻干部到急难险重任务一线打头阵、当先锋,让机关干部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查实情、长本领,通过“干中学、学中干”消除“本领恐慌”。要教方法,通过业务培训、以老带新等方式,让干部掌握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有能力“发热”、有底气“发光”。
    
  用“机制熔炉”点燃“干事热情”。当“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成为常态,“冰箱式干部”自然会主动“除霜”。要让“干得好”的人“吃得香”,就必须在提拔任用、考核评价中重实绩、重群众口碑,而非看关系、唯材料,真正让“躺平者”让位、“奋进者”出彩。要“晒成绩单”,把干部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公之于众,让群众当好“裁判”。
  
  05
  
  霜,怕的是热;冷,怕的是暖。
  
  鲁迅先生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给“冰箱式干部”除霜,说到底是让干部回归“人民公仆”的本色,让权力带着温度落地,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毕竟,群众需要的,是愿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新时代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履职,而是“热腾腾”的担当。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