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反向代购”火了。
5月11日,人民网《财米油盐》栏目发布了一则街采视频,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中国品牌正俘获越来越多来华外国游客的“芳心”。
充满“中国符号”的精美商品推陈出新,让外国游客直呼情绪价值“拉满”。辣条、奶糖、火锅底料等美食诱惑更是让不少“外国胃”欲罢不能。
其实,内蒙古也藏着很多销往全球的爆款产品,“识见”带你来看看。
02
内蒙古产品,远比你想象的更“国际范儿”。
如果说煤炭、稀土是内蒙古的“传统技能”,那么如今的出口清单,更像一份“全球种草清单”。
近年来,内蒙古的众多本土产品,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地域特色逐渐走出国门,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在“中国薯都”乌兰察布,马铃薯相关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50多个国家,连大洋洲都逃不过“真香定律”。
作为“蒙字号”农产品出口的“领头雁”,巴彦淖尔市的特色籽仁、鲜食辣椒、脱水蔬菜、香糯玉米等产品风靡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首批产自鄂尔多斯高原的“黄金液体”沙棘汁跨越太平洋,在美国市场仅两个月便售罄,创下“零库存”纪录。
但还远不止于此,内蒙古好物还在持续出圈出海。
包头满载“草原味道”的方糖,成为国内外客商交口称赞的“甜蜜事业”;呼伦贝尔脱脂乳粉作为“明星产品”,远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锡林郭勒盟22.8吨冷冻薯条成功进军日本市场……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内蒙古出口农产品33亿元。其中,干鲜瓜果及坚果、蔬菜及食用菌出口同比分别增长56.9%、43.4%。
从北纬41°黄金种植带到地球另一端的餐桌,内蒙古用实力证明——内蒙古距离世界真的很近。
03
走红国际市场,内蒙古好物如何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内蒙古位于北纬37度至54度之间,日照充分、雨热同季,是国家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5个省区之一。
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黄金奶源带”“葡萄酒黄金带”“马铃薯种薯黄金带”“玉米黄金带”排布开来。
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牛奶、牛羊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粮产量居全国第六位。
离不开政策和举措的实力托举。
内蒙古农产品的国际突围,离不开国家战略与政策举措的协同发力。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152个共建国家开展贸易。
比如在生产端,2021—2023年累计投入各级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超182亿元。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突破820.1亿斤,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占比不到45%却贡献全区近73%产量。
比如在品牌塑造上,“蒙”字标认证体系覆盖40类产业,锡林郭勒羊肉、兴安盟大米、河套向日葵等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蒙字号”品牌广为人知;敖汉小米,凭借8000年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已超过113亿元并出口海外。
离不开优越的区位优势。
内蒙古内联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
如今,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20个对外开放口岸,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等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
2024年,内蒙古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达到126条,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口岸货运量达1.234亿吨,创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陆路口岸货运量。
2025年,内蒙古深入实施“六个行动”,将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作为高质量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关键一招,从国际、国内、区内三个维度,全力推动对内、对外区域合作协同共进。
千年驼铃犹在耳畔,钢铁驼队已驶向远方。
越来越多的内蒙古好物正跨越山海,让世界品尝北疆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