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
这里,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套先民在此点燃文明星火,朱开沟遗址的青铜器铭刻着中华文明北疆印记。
这里,匈奴金冠在此闪耀,鲜卑马蹄踏过沙海,昭君出塞时深情回望,化作民族交融的千年见证。
这里,跨越亿年的煤海蜕变为重要能源基地,更以库布其治沙奇迹、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等转型实践,塑造了城市新的模样和性格,人们给予它新的名字——暖城。
何为暖城?
羊绒之暖
鄂尔多斯的“暖”,始于羊绒。
羊绒是山羊在毛发根部又长出的一层薄薄的细绒,属于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
因其产量稀少、纤维细而柔软、保暖性能优良,被称为“软黄金”。
而鄂尔多斯的阿尔巴斯绒山羊,更是被誉为“羊中贵族”。这一品种的羊绒细度能够达到14.5微米以下,绒毛细长、韧性优异,极为珍贵。
鄂尔多斯牧民测量阿尔巴斯绒山羊羊绒长度。
鄂尔多斯地处北纬37度黄金畜牧带,是世界上最大的优质羊绒主产区之一、我国羊绒产量最多的地级市,被誉为“中国绒都”。2024年,羊绒产量约3500吨以上,占全国25%、占全球15%。
盛产羊绒,但并未止步于原料输出。
近年来,鄂尔多斯依托政策扶持与技术突破,已形成“养殖—加工—研发—销售”全链条优势,全市从事绒山羊产业的龙头企业40余家,年产羊绒制品突破千万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为了推动羊绒产业更好发展,政府出台行动方案,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及试验场地等创新资源。同时,政府还扶持一批专业化配套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构建资源共享、分工明确且高效协作的产业链。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鄂尔多斯并未沾沾自喜。他们将羊绒产业列入“四个世界级产业”之列,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培育强势品牌,深挖传统优势产业潜力,向着“世界绒都”的宏伟目标勇往直前。
“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这句广告语的含“暖”量还在不断上升。
能源之暖
鄂尔多斯是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大型煤电基地、5个煤制油气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基地之一和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
煤炭探明储量达2535亿吨,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预测总储量近万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5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储量的三分之一。
做好能源保供,是鄂尔多斯必须坚决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
如今,鄂尔多斯日均产煤200多万吨,日均发电3.7亿度,输出天然气6300多万立方米,以一市之力保障了全国28个省市的能源使用需求,“暖城”之名当之无愧。
但资源型城市的宿命常伴随“资源诅咒”,鄂尔多斯曾因过度依赖煤炭遭遇经济波动。
面对挫折,鄂尔多斯在“双碳”战略下化挑战为机遇,开启了从传统产业到新能源产业的涅槃之路。
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了“一克煤一束丝,一吨煤一匹布”的产业蜕变;
发展“风光氢储车”绿色产业链集群,打造世界级零碳产业园;
……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光伏先导工程二期项目区。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从“挖煤卖煤”到“驭风逐光”,鄂尔多斯以绿色革命重塑“暖”的内涵——既温暖当下,更呵护未来。
服务之暖
暖城之暖,最深层的底色是服务之暖。
冬季供暖免费提前半月、延后半月;中小学提供午休躺睡服务,解决家长接送难题;全市24小时药店遍布,确保“急难愁盼”随时响应;推出“综合一窗”受理模式,将1.4万项事项纳入统一窗口,实现“无证明城市”试点,减少384项证明材料提交……这些看似琐碎,却直击日常生活痛点难点,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暖”,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对群众“暖”,对人才也“暖”。
“人才新政2.0”、《服务暖城“新市民”0477系列措施》、《高层次人才配偶就业安置实施办法》……一系列政策含金量满满,吸引力十足;推进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鄂尔多斯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平台建设,设立“5个100”新质生产力基金,举办“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等高规格人才交流活动……
“鄂尔多斯是一座懂青年、爱青年的城市,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施展人生抱负的大舞台。”受人才政策感召而坚定回家乡工作的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刘鹏这样说道。
对人“暖”,对企业更“暖”。
首创“标准地+带方案出让+拿地即开工”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60%以上;打造“民营企业家会客厅”,邀请财税、法律专家现场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市场拓展等问题……
在东胜区政务服务中心,帮办代办员(左)向民营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业务办理流程。
目前,鄂尔多斯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已升级至6.0版本,五年蝉联内蒙古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估综合得分第一名。
鄂尔多斯的暖
远不止这些
这份暖,是自然的馈赠、是用心的呵护、是你我的见证。
这份暖,更是对过去的敬畏、对今天的承诺、对未来的守望。
恰如那段经典网络语言的转换:在鄂尔多斯,你要写暖,就不能只写暖!
暖城,好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