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英雄的祖国屹立在东方,像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这首歌,就是被几代人传唱的草原经典歌曲《赞歌》。
每当歌声响起,长调穿透都市的喧嚣,在广场、公园等人潮最多的地方,在晚会、音乐节的舞台中央,在短视频平台的热门榜单,那悠扬的旋律、深情的歌词,总能以不同面貌唤醒时代记忆,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这首歌,你一定很熟悉。但它背后的故事,你了解吗?
02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
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年,年轻的共和国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迎来了国内外形势的好转。
毛泽东主席希望在国庆期间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周恩来总理经慎重考虑,决定创作一部大型歌舞作品来讴歌欣欣向荣的发展形势。
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很快完成。
一天,周恩来总理到排练场地了解节目进展情况。看完整场演出彩排,觉得《东方红》的节目中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考虑到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已经有一首女声独唱的藏族歌曲,周恩来总理建议,再增加一首蒙古族风格的男声独唱歌曲,与这个单元的舞蹈相呼应。
那个时候,整台节目经过创作、排练,已基本成型;参加《东方红》创作的词曲作家也几乎都回到了原单位,短时间内找一位作曲、作词、演唱的“全才”很难。
谁来完成这个紧急任务?总指挥部和导演团音乐组长当即决定:让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胡松华上!
原因有二:一是考虑到他刚从内蒙古草原体验学习回京。二是5年前,他的第一首成名曲——蒙古族歌曲《森吉德玛》,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接领任务后,胡松华就连夜创作。要创作一首蒙古族风格歌曲,他想起了自己在内蒙古学习的岁月,想起了内蒙古人民的热情豪放,想到了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正月马》的旋律……思路一下子打开,写词、改曲一气呵成,黎明破晓时分,新作诞生了,定名《赞歌》。
之后,作曲家赵行达为其伴乐、配器,再经过3天紧张排练,《赞歌》通过舞台审核,也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1964年10月2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取得圆满成功。
之后,又连续上演14场,场场爆满。《东方红》中包括《赞歌》在内的多首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2019年,歌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60多年来,这首深情表达各族儿女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和感恩之情的《赞歌》,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在舞台上久唱不衰。
03
以歌为笔,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融入唯美音符;以声为媒,唱响奋进的坚定信心与决心。
《赞歌》,早已超越了一首歌曲的范畴,其多维度的文化价值与精神意涵,成为承载民族记忆与时代情感的复合符号。
它,是一首充满民族风情的经典之作,悠扬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仿佛能够穿过岁月,带领我们回到那个纯真而又充满梦想的时代。
它,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抒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每一句歌词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不仅是一首赞美祖国、赞美生活的歌曲,更是一部历久弥新的壮美诗篇。直到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它的时候,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滚烫的激情和幸福的流淌。
《赞歌》,永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