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识见评论

这样的“文化村长”,你们村有吗?

2024年06月19日 15:55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近日,内蒙古兴安盟的“文化村长”受到央媒关注。
  
  5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的《“文化村长”乡村“种”文化》,6月6日光明日报的《内蒙古:提升牧区文化获得感》,均报道了兴安盟“文化村长”“种”文化的故事。
  
  “文化村长”是干什么的?
  
  他们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长。
  
  他们中有德艺双馨的文艺志愿者,有多才多艺的本土文艺骨干,还有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返乡能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走,一起去瞧瞧这些“文化村长”。
  
  01
  
  兴安盟的“文化村长”有点儿“潮”。
  
  村民“点菜”,村长“上菜”。
  
  乌兰牧骑声乐演员陈晓龙,2022年任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包德福村“文化村长”。
  
  在田间地头、在家家户户,了解村民真实的文化需求,是陈晓龙拉近与群众距离的妙招。
  
  工作两年来,他自创村歌、编写快板、排练广场舞和小品等通俗易懂的作品百余件。
  
  比如,原创歌曲《唱响新农村》荣获中国村歌大赛北部大区赛十佳作品;《特美扎赉特》等11首歌曲在当地家喻户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陈晓龙创作的作品成了当地人人可“品”、户户可“尝”的地道“家常菜”。
  
  村长搭台,村民唱戏。
  
  67岁的冷凤阁是新华村的“文化村长”,也是乌兰浩特市吹打音乐的非遗传承人和老年佳音艺术团团长。
   
  组织村民开展歌咏比赛、秧歌大赛,在冷凤阁的带领下,“没事炕上躺”“墙角晒太阳”的村民被调动起来,成为能登台唱歌、演剧的业余文艺骨干,文化活动的“排头兵”。
  
  “我第一次和老年艺术团的成员们到村里演出,村民们只是坐在台下鼓掌。现在能唱歌、会演小剧,演出时也能出四五个节目了。”冷凤阁说。
  
  从“当观众”到“当主角”,村民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展示者、分享者。
  
  村长编导,村民出镜。
  
  兴安盟戏剧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胡振江,在成为新艾里嘎查的“文化村长”后,将目光投向网络。
  
  他以乡村生活为源泉,邀请村民出镜、担任主角,创作出一系列与嘎查相关,宣传土特产、展现新村貌的短视频。
    
  截至去年年底,胡村长系列短视频已更新四期,剧中的标志性口号“兴安岭上兴安盟,胡村长说行肯定行”也越传越响。
  
  宣传嘎查新风尚、新面貌,让小乡村登上网络大舞台,为村民生活注入蓬勃新力量。
  
  02
  
  “文化村长”,起了啥作用?
  
  对村民来说,口袋富了,脑袋也要富起来。
  
  如今,村民日子富了,村庄环境好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日趋多元。
  
  “文化村长”进乡村,实施一村一策,就是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将乡村的“需”与村长的“能”精准匹配。
  
  不管是创作村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为村民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还是带领村民拥抱互联网,各个岗位上的“文化村长”,大展手脚,各显其能,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富足。
  
  对“村长”来说,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艺术的生命源于人民,源于火热的生活,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群众服务。
  
  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历久弥坚、口口相传。
  
  “文化村长”在“种文化”的同时,也从乡村生活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灵感。
  
  “文化村长”乌兰图雅说,“‘文化村长’为嘎查创作了30首村歌,12支村舞,60幅村画,这些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有人间烟火气的文艺作品深受老乡喜爱。”

  对乡村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除了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文化村长”还带着村民发展乡村产业,挖掘和研究特色文化。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京晶,担任科右前旗阿力德尔苏木海力森嘎查“文化村长”,深入挖掘打造海力森古榆文化;
    
  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嘎查“文化村长”、广东省内蒙古商会常务副会长哈斯塔娜,将家乡的中蒙医药、乡村那达慕等传统文化和优势特色产业向区内外宣传推广。
  
  03
  
  除了兴安盟,“文化村长”在各地也干得热火朝天。
  
  内蒙古赤峰市“文化村长”哈桑和白音,运用音乐人的资源优势,宣传推介家乡文化;
  
  广东省“文化村长”骆培华,开设书法公益班,致力于推广传统书法文化;
    
  浙江省“文化村长”张文华,组织茶产业技能培训、助农直播等,助力乡村茶文化传承发展;
  
  ……
  
  文化是乡村的“魂”,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内生动力。
  
  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从看表演到登舞台,丰富多样的“种文化”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看头、乡村生活的甜头。
  
  传承好文化,带动产业振兴,以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托起更多人的诗和远方,乡村振兴之路将走得更稳更好。
  
  激活乡村文化的“一池春水”,这样的“文化村长”,你们村有吗?
责任编辑:郭晓旭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