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

当前位置: 首页>实践观察

包头:“变”与“不变”中的家国叙事

2025年09月23日 09:57 来源:实践杂志社 作者:

  在内蒙古,包头一度是一种传奇般的存在。

 

  倚阴山、揽黄河,聚钢铁之势、淬稀土精华,铸大国重器、燃装甲雄风……雄厚的工业基础使这座城市声名远扬,以至于许多外地人一说起内蒙古,首先想到的是包头。

 

  包头市银河广场景观。(图片来源:包头市融媒体中心)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

 

  今天,在高质量发展千帆竞发的赛场上,这个老工业基地如何转型升级、破茧成蝶?如何焕新出彩、破圈吸睛? 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走进包头,感悟这座城市的“变”与“不变”。

 

  工业叙事:变的是创新驱动,不变的是责任使命

 

  包头,是一座被赋予光荣使命的城市。

 

  早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就在这里布局了包钢、包铝、一机等大型企业。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国家重要的钢铁基地、军工之城。长期以来,无论是艰难曲折,还是爬坡过坎,这座城市的责任使命传承永续、家国情怀固若金石。

 

  但传承不意味着一味固守,创新才能更好地庚续。新时代的包头,正在用创新驱动完成好“五大任务”的包头使命,展现“两个稀土基地”的主力担当,铺就老工业基地的全新图景。

 

  包头铝业厂区。(包头铝业供图)

 

  包头铝业1958年建厂,是中国第一块铝锭诞生的地方。 走进这个具有67年历史的老企业,技术突破带来的新变革真实可感:铝电解节能降耗集成技术让吨铝能耗降低400千瓦时;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应用,让生产线既高效又低碳。这些变革源于企业完成3项“从0到1”原创性研发,突破了多项行业核心技术。

 

  包铝副总工程师王宝信对记者说:“随着‘用绿电、造绿铝’的理念落地和全流程数字化生产的行业突破,包头铝业正用实打实的转型成果,推动着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

 

  如今的包铝稳坐全球最大偏析法高纯铝生产企业之位,一条铝链 “链”出千亿级产业新图景。

 

  如果说包铝的绿色转型牵引的是“一条链”,那么稀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带动的就是“一大片”。

 

  北方稀土以科技创新为源头活水,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两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2项、自治区级项目44项,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能力显著增强。

 

  今年8月,国内首条稀土盘式电机智能示范线在包头建成。其首款成熟产品——厚度仅6毫米的稀土永磁轴向磁通电机,以突破性的性能指标震撼业界,堪称“小身材大能量”的典范。这条示范线的落地,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稀土永磁电机研发与产业化上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球产业竞逐打开了全新赛道。

 

  一代代稀土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让稀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从稀土基红外温升面料做成的抗寒服装,到手机屏幕的抛光粉和机芯振动器,再到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包头的稀土产品不断向“高精尖”迈进。

 

  伴着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加持下再续辉煌,一批与包头产业优势高度契合的新业态也纷至沓来、落地生根。明阳北方智慧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明阳整机制造中心。(明阳公司供图)

 

  明阳落户包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记者注意到,在明阳包头基地的上下游产业中,就有一机等多家本地企业为其提供配套产品。

 

  而明阳自己也在不断创新。2023年10月,明阳自主研发的MySE11-233陆上机组成功下线,该机型通过一系列技术突破成功破解了“沙戈荒”环境下风电发展难题,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沙戈荒”大基地国家战略。

 

  “该机型的优势是耐风沙打磨,可以在风沙状态下运行 20 年以上,为‘沙戈荒’地区的清洁能源开发提供可靠支撑。”明阳集团北方区域制造中心总经理何昌国说。

 

  明阳包头基地的落户,推动了包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的诞生,形成了从“生产制造”到“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条。

 

  石拐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晓飞告诉记者,“园区以明阳包头基地为龙头,目前,成功引进30余家配套企业,在拉挤板、齿轮箱、法兰、免爬器、在线监测系统等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填补了自治区产业空白。”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契合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包头的产业结构韧性更劲、链条更长、核心竞争力更强。今年上半年,包头市获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6个,较去年增长80.4%;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34项。

 

  由内蒙古一机集团生产的99B坦克、100坦克参加九三阅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消息不断传来:一机集团制造的大型重器九三阅兵硬核亮相,包钢集团美标船板钢拿到“国际通行证”,包头铝业成功入选国家级5G工厂……

 

  当创新驱动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老工业基地包头,正在用动能之变把不变的国家使命稳稳接续!

 

  文化叙事:变的是人间烟火,不变的是根脉传承

 

  包头的文化血脉里,也流淌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让包头有了鲜明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蕴含在王若飞纪念馆的详实史料里,流传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故事里,更凝固在“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中。

 

  走进“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一张张建厂初期的黑白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老物件、一段段原始生动的影像资料,重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所蕴含的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厚重内涵,已经成为新时代包头发展建设的精神动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红色游”“工业游”“研学游”等方式,认识包头、了解包头。曾经的“工业遗产”,也变身为城市的“新地标”。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摄影:王丹)

 

  “包棉1958”主题文化街区,依托闲置的包头棉纺厂旧址而建。当初的印染厂房变身休闲茶馆,纺织机械成为震撼的装置艺术,老物件、老机器、老照片等文化元素与建筑改造相得益彰,不仅成为市民休闲打卡、感受工业美学的新场景,更吸引了大量商铺和文创企业入驻。 

 

  作为“走西口”的历史重镇,包头见证了多元文化汇聚融合。而今天,这种记忆被具象化表达出来,成为追忆乡愁的场所、文旅出圈的IP。

 

  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包头走西口文旅公司供图)

 

  在包头“原点广场”,追溯前辈们西迁的艰难足迹,见证城市发展大事记,感受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到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穿街巷、访老院、进老屋、品老菜,再看一场“包头记忆”全息光影秀……厚重历史与人间烟火在这里邂逅,引人遐思。

 

  59岁的武大姐曾是黄河边上画匠营子村的村民,8年前跟乡亲们一起搬迁离开。再回来的时候,她在这里开了一家莜面馆,收入不菲。而这时的画匠营子,也已经成为人来人往的“天下黄河第一村”。

 

  “天下黄河第一村”。(图片来源:包头市融媒体中心)

 

  这是包头市依托闲置村落打造的文旅IP。漫步村里,莜面、烧麦、炸糕等包头特色美食琳琅满目,复古砖墙、创意壁画等打卡点引人驻足;这里还依托黄河,打造出“黄河观凌周”“千人黄河大合唱”等活动,游客络绎不绝。

 

  上半年,包头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296.5万人,同比增长24.3%;实现游客总花费161.8亿元,同比增长15.5%。

 

  当家国记忆变身文旅热点,当人间烟火点亮草原钢城,包头的样子,更加亲和温暖;包头的根脉,更加牢固永续。

 

  民生叙事:变的是城市品质,不变的是为民初心

 

  清晨的阳光洒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上,辽阔草甸与树木错落成趣,白色蒙古包和远处的风车、建筑相映成画。健身步道上,骑行爱好者的车轮划开薄雾驶向前方……包头的美好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骑行爱好者在赛汗塔拉城中草原骑行。(图片来源:包头市融媒体中心)

 

  包头是一座充满民生温度的城市。曾经举国关注的“北梁棚改”,就是生动的注解。而今天,包头正以不变的为民初心,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绿色越来越浓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包头有一条经过市四区的40里公园带:从位于昆区的植物园开始,一直到位于东河区的革命烈士纪念公园。这条绵延绿带和那些散落在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街头小品一起,构筑了“半城楼房半城树”的美丽包头,充盈着百姓闲暇时的幸福时光。

 

  生活越来越便利了。“下楼走8分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10分钟到便民市场买菜,3分钟就到小区门口的老年食堂。”家住青山区的李大爷精准地记录着自己的时间线。而这一切,正得益于包头市重点打造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社区食堂。(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在包头,一刻钟不仅是时间尺度,更是衡量百姓幸福感的鲜活刻度。“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突出服务“一老一小”,从生鲜超市到社区养老中心,从健身广场到文化书屋,居民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便民、利民、惠民服务。

 

  据统计,2022—2024年包头市累计建成100个便民生活圈,覆盖全部10个旗县区。在商务部等部门确定的第二批30个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地区名单中,包头市成为自治区唯一入选城市。

 

  工业路土六栋楼危旧房自主更新改造项目。(图片来源:包头市融媒体中心)

 

  住房越来越舒适了。近日,包头市东河区工业路土六栋楼自主更新改造项目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的消息,被中央、自治区等媒体纷纷报道。

 

  作为自治区首批老旧小区自主更新改造试点,该项目以“全体居民+全过程参与+多主体协同”为核心原拆原建,从今年5月初开工到9月封顶,在土六栋楼老旧危房原址上,“家和新居”项目的9层住宅楼拔地而起,156户居民期盼多年的新居梦想即将照进现实。

 

  封顶的喜讯让围观的居民笑逐颜开:“真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住上带电梯的新房子。看着它一层层盖起来,心里别提多踏实了!”一位土六栋楼老住户激动地说。

 

  文化生活越来越精彩了。包头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促产,不断为“工业骨架”注入“文化基因”,让“钢铁直男”尽显“文艺范儿”。

 

  自治区首家地市级文学馆——包头文学馆,依托闲置空间改造升级,馆内的书籍文献、影像资料与《鹿鸣》杂志,成为城市文学记忆的重要载体;全国首个鲁迅文学院教学实践点、自治区首个国家级“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的落地。

 

  著名作家梁晓声出席“包融阅时光”读书会线下活动。(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文艺热点“燃爆”全城,文化滋养润物无声。新年音乐会、2025交响音乐季“黄河颂光辉征程”交响音乐会、“北疆天籁•弦动千秋”2025 马头琴名家音乐会等高水准音乐会频频举办;在全区率先成立小剧场联盟,每年推出话剧、儿童剧、脱口秀等演出300余场;一年200场以上“一出家门的市民音乐会”,邀你一起快乐摇摆……

 

  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内外兼修”,充满民生温度的包头,正在用品质之变把不变的为民初心生动诠释!

 

  (调研组成员:江新辉 赵双喜 王丹 赛娜  执笔:王丹)

 

责任编辑:吴乐

敬请关注实践融媒体平台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党的教育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

《实践(蒙文版)》2021年第12期

往期期刊

请选择往期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