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西辽河文化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宣部文艺局、国家文物局相关领导,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党委宣传部、文物局负责同志及文物考古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西辽河文化保护与发展大计。座谈会现场还成功签署了“冀蒙辽西辽河文化发展工作联席机制”。

座谈会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包献华主持。包献华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西辽河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本次座谈会的召开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探讨西辽河文化协同发展路径,探索建立冀蒙辽三省合作机制,共同推动西辽河文化保护、研究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作主旨发言。刘国祥从中华文明探源视角强调了西辽河地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讲述了西辽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现代意义。郭大顺则结合红山文化出土的重要考古成果,阐明西辽河地区作为重要文化发祥地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在发言中指出,要系统考虑西辽河流域考古工作,培育跨区域项目,统筹推进文明起源研究,逐步构建西辽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框架。中宣部文艺局局长陈名杰从工作定位要“高”、工作机制要“实”、研究阐释要“深”、传播推广要“活”等方面对西辽河文化的研究发展提出建议。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斌,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靳国卫也分别结合本省实际,就如何推动西辽河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等议题分享了思路与举措。

座谈会最后举行了签约仪式。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共同签署“冀蒙辽西辽河文化发展工作联席机制”。机制从建立日常协调工作机构、开展高规格研讨活动、加强科研协同攻关、推进红山文化系统性保护、开展大型融媒体传播活动、打造西辽河主题文艺精品、推出西辽河主题旅游路线、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等8个方面明确了合作内容。该机制的建立,为三地携手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共同推进西辽河文化保护研究、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全媒体记者 戈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