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2300余年建城史孕育璀璨文明,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静静矗立,诉说千年故事。
这是一座山水相拥的生态之城,北依雄浑大青山,南望浩荡黄河湾,翡翠般的大黑河穿城而过,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这是一座联通八方的枢纽之城,昔日草原丝路驼铃回响,“大盛魁”商队传奇流转,烙印着商贸繁荣与文明交融的辉煌印记;如今雄踞东北、华北、西北交汇要冲,更是新时代“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门户、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支点。
漫步在这座“草原都市”呼和浩特,便捷的高架路网纵横交错,口袋公园星罗棋布,璀璨夜景点亮夜空……从“面子”到“里子”,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这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城市更新变革。
一桥贯南北。(摄影:陈文西)
近年来,面对城市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民生方面的诸多挑战,呼和浩特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城市更新”为破题关键,在“破”与“立”之间寻求平衡,在城市发展的存量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积极探索从历史文化名城到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路径。
向绿色要未来:生态修复引领,“城市伤疤”蝶变文旅休闲新地标
呼和浩特北枕大青山、南依黄河湾,本是山水相依的宝地。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一度蒙尘。近年来,这座城市以绿色为笔,让“城市伤疤”蜕变为民生福祉。
凌晨四点,大青山登山步道上年轻人头灯如带,骑行30公里只为山顶日出。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遮天日”的荒滩。自2012年起,呼和浩特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如今,大青山区域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林地、草场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超50%,建成多个生态公园,实现前坡80%土地生态绿化。野生动物回归,周边村民也开起农家乐,端稳了“文旅饭碗”。
敕勒川草原。(来源:新城区委宣传部)
敕勒川草原,离市区最近的草原,曾退化至杂草零星,市民看草原需远行百里。近年来,通过“天然改良+人工种植”双管齐下,同步修复生态、提升景观、完善设施,这片草原重焕生机。如今,它既是集保护、修复、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空间,也是融合观光、休闲功能的旅游景区,成为市民的“周末后花园”。“以前看草原要请假,如今骑车半小时就到。”市民高先生的感叹,道出了草原“复活”的真正意义——让自然之美融入生活日常。
大青山前坡的哈拉沁生态公园,藏着从“沙坑”到“绿肺”的蜕变。这里曾是采沙地,大坑套小坑,砂石裸露、尘土飞扬,周边村民形容其“像得了斑秃病”。从2013年开始,取缔养殖场、白灰厂等污染企业,植树种草。“通过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策略,我们累计栽植乔灌木1000万株,新增林地7万亩,打造了总面积1.2万亩的哈拉沁生态公园。”新城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主任郝亮说。
城市角落的变化更加贴心。新城区北山公园曾是废料堆,如今却成了很多新人拍照的首选地。“在家门口就能拍民族风婚纱照,有特色还出片,太值了!”刚拍完照的小王笑着说。这样的“口袋公园”,全市已有1009个,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679公里绿道串起家家户户的日常。
黑河秀色。(摄影:夏俊秀)
大黑河被誉为呼和浩特“母亲河”,曾因滥采砂石、非法倾倒垃圾等问题,河道坑洼荒凉,毗邻的六犋牛村深受其扰。2016年,大黑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筑牢防洪屏障并兼顾生态景观。2022年,大黑河郊野公园建设全面启动。2023年起,赛罕区持续推进生态修复,通过河道治理、新建护岸等工程重塑生态。村民闫二运见证巨变:“以前守着黑臭河道,现在推门就是公园,还能在这打工,绿水青山成了金饭碗!”
如今的呼和浩特,2024年优良天数达312天,建成区绿地率41.05%、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五,人均绿地面积15.68平方米,2023年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园林工作者艾英嘎的感慨,道出了这场绿色变革的真谛——生态不只是风景,更是让绿水青山变“金饭碗”的民生工程。
以共治聚民心:需求导向转型,“政府配菜”转向“居民点单”
城市更新的成效,最终要由居民来评判。呼和浩特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才能让改造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赛罕区和兴园小区的变迁,就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这个2000年建成的小区,38栋楼住着2786人,60岁以上老人占四成多。改造前,路面坑洼、管网漏水、屋顶渗水是常态,违建挤占空间。2024年3月启动改造,不仅修好了管网、铺平了路面,更针对老人多的特点,还设立了专门的活动区域和休息区域、开辟了老年活动室,扩容了儿童游乐区。“就像是把公园搬进了家门口,每天心情特别好。”70多岁的魏阿姨说。
和兴园小广场改造前。(来源: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
和兴园小广场改造后。(来源: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
团结小区的改造,生动演绎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实践。它始建于1984年,是呼和浩特市最早兴建、规模最大的小区之一,曾面临空间局促、绿化车位不足、设施老化、排污不畅等多重难题。面对住户诉求各异、改造难度大的局面,迎新路街道办事处创新治理模式,建立社区党委领导下的业委会、物业等联动机制,高效统筹入户调研、宣传动员与组织实施;同时,新城区住建局、财政局、审计局、市供电局新城分局、市供排水公司等25家单位,组建“迎新路街道党建引领团结小区改造共同体”。各方协同发力,共同破解难题:区住建局狠抓施工安全培训,区园林中心及时移栽挡光树木,针对违建,街道义务监督员与工作人员联手入户劝导促拆……
和兴园小区新增凉亭。(来源: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
这种共治理念,不仅体现在小区里。青城公园改造前,管理处线上线下征集了500多条市民建议,从修路面、刷凉亭到加健身器材,一一回应。“公园改得咋样,咱说了真算数!”常来锻炼的张阿姨说。
呼钢家属区的改造则更见细节。这片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24栋楼加11排平房,建筑旧、设施差。改造前,工作人员敲开1000多户的门,把“管网老爆”“停车难”记成清单,搞“一小区一方案”:联动水电气暖单位同步施工,避免重复开挖;拆违建拓出便民超市,解决老人买菜远难题。
数据印证了这一转变:三年来,改造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解决了502个小区“吃水难”。从和兴园的适老化改造到团结小区的自治管理,治理逻辑已从“政府觉得该咋改”转向“居民说要咋改”。
城市更新从来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当居民的声音被听见,老小区与公园便成了承载情感的“精神家园”——民生工程的温度,不在投入多少,而在是否把群众当主人。
向市场要活力:存量资产活化,“城市包袱”重构为“发展资本”
当城市发展越过增量扩张的临界点,存量空间的“唤醒能力”便成了治理智慧的试金石。呼和浩特的实践证明:老旧建筑、闲置地块从不是“包袱”,用对市场化的钥匙,就能让沉睡的空间苏醒为“活资本”。
夜幕下的东护城河北街,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西侧清代绥远城古城墙巍然矗立,东侧霓虹店铺人流如织。这里曾是古墙对面的荒弃旧房区,转折始于“老城活化微更新”:政府先修缮古城墙保住文化根脉,再盘活对面旧房,通过洽谈出租、筛选商户,引来了文艺酒吧、特色餐厅。如今,20余家店铺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街区,街道统一装饰外立面、增设300多个车位,城管交警从“管理”变“服务”,让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
东护城河北街。(来源:新城区委宣传部)
新城区借势发力,紧扣呼和浩特作为国家“东数西算”重要节点城市的战略定位,依托区位交通、数字基建与科技创新载体优势,成功盘活了东客站南广场30万平方米闲置楼宇,其中打造了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数据要素产业园。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入驻斑马集团、百度AI、字节跳动等50余家头部企业,带动产业关联产值约30亿元,网易、蚂蚁集团、北京快鱼电子等30余家企业正在紧密接洽中。
兴安路8号,曾是内蒙古路桥集团的旧办公区,如今已蝶变为艺术创意产业中心。设计师看中了其毗邻公园、地铁的区位优势,以及12米跨度的厂房梁柱,晕染出餐饮、服饰、休闲交织的生活画卷。
二环内的制锁三厂,曾是“青城牌”挂锁的生产地,2000年后沦为仓库。2023年改造时,设计者保留了12米跨度的梁柱,将其改造成了体育综合体,篮球的撞击声取代了冲床轰鸣。
细微处更见巧思:兴安北路曾因“停车难”让居民头疼,街道盘活了两处拆迁空地,一月内建成了含100余个免费车位的停车场,车辆有序了,道路畅通了。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从万伏高压走廊变身为艺术空间,雕塑艺术馆从废弃基坑崛起为全国第三大雕塑馆,印证着“空间换功能”的魔力。
青城之晨。(摄影:李永刚)
数据见证转型:2023年以来,市属国企累计盘活存量资产194项,2025年仍在通过市场化手段转化低效资产。政府从“所有者”变为“赋能者”,搭平台、优配套,让市场主导盘活——这破解了资源型城市的空间约束,让“城市包袱”化为了驱动创新、惠及民生的“发展资本”。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2025年,呼和浩特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接续发力:聚焦“五宜”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从“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优化”五个方面,实施“U型”空间全要素“精细”管理,着力解决“城市病”,让首府城市管理实现从“粗放式”向“精细化”、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
北山公园。(来源:新城区委宣传部)
7月18日,呼和浩特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强调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化、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这座城市,正以自己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好。
(调研组成员:李洪才、许美芳、高旭天、戈文慧、郑嘉璐;执笔:许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