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全区上下正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努力在“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上取得更大进展。北疆大地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转型发展势头强劲。
为充分展现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丰硕成果,实践杂志社策划开展“行走北疆大地 感悟思想伟力”主题调研活动,组织编辑记者深入12盟市,聚焦各地深化落实“五大任务”的生动实践,陆续推出多维度、立体化全媒体报道,敬请关注。
敕勒川大地上,创新的火花正在燎原成势。
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百强第61位,2024年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50强第41位,全国科技城百强榜第38位,中国“算力二十强市”榜单第15位……一次次“榜上有名”,成为呼和浩特市在科技强市之路上的坚实脚印。
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中的空天跨尺度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与高性能光栅产业化项目 。(来源:呼和浩特市科技局)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突出位置,勇当科技“突围”主力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人才、产业和城市的协同进步,打造北疆大地上名副其实的区域创新高地和区域人才中心。
多点“突围”,科创领跑北疆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区文化、科教资源最为集聚的地区。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六大产业集群”部署创新链,奋力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眼下,位于和林格尔新区的内蒙古科拓生物益生菌智慧工厂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这座亚洲最大益生菌工厂包含三个子项目:年产5万吨动植物微生态制剂项目已建成投产;还有年产1100吨乳酸菌粉、100吨酸奶发酵剂的食用益生菌制品项目,以及保藏5.5万多株菌株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及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目前都已投入使用。“以前酸奶发酵剂全靠进口,一吨要花几十万元,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7款酸奶发酵剂实现了国产替代,活菌含量达到百亿级!”总经理助理石磊自豪地介绍道。多年来,企业首席科学家张和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取得100多项相关专利,开发出“干酪乳杆菌Zhang”等标杆产品,奠定了企业在业内的坚实地位。
把鼓浪屿全域精细复刻成“游戏地图”的“鼓浪屿元宇宙”,全区首个文化大模型“北疆文化时尚大模型”,能替代电脑实体主机的高性能云服务器……在玄武智算(内蒙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总经理肖良鹏介绍着一系列极富未来感的产品与服务。公司部署了全国最大的2万张显卡云渲染基地,为云游戏、5G云视讯、视频AI、云VR等实时交互、海量算力需求领域提供技术支撑。玄武智算是和林格尔新区较为完善的算力上下游产业链中的一员。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之一,和林格尔新区有着充沛的绿电和全国最低的电价,算力总规模达10.1万P,智算9.6万P,绿色算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已有三大电信运营商、主要金融机构、头部互联网企业等46个数据中心项目落地。
在全区科技创新梯队中,呼和浩特市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集聚25所高校、年输送毕业生7万多人,拥有6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多家各级创新载体、17家技术创新中心与重点实验室;聚引42位两院院士、23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与156家区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在科研实力上,呼和浩特市大学大院大所大师资源冠绝全区。
布局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232个,世界最大空天计量基准大科学装置开工,国内首个自主产权奶牛“育种一号芯片”“苜蓿液相育种芯片”研发成功,成功研制新材料尼龙46核心单体,落成投产自治区首条本土信创品牌计算机生产线,建成全国首条mRNA动物疫苗生产线……在科技“突围”征程中,呼和浩特市勇于担当、捷报频传。
202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14.59亿元,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7.41亿元,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226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设立全区首家科技金融工作站,推出13款产品、累计授信投放贷款16.4亿元,发起2亿元颠覆性技术基金,5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36家,技术经理人2000多名……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投入,还是软实力的建设,都预示着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的磅礴后劲。
平台为媒,架起合作桥梁
作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正以开放姿态构建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网络,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引进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平台。
从北京到呼和浩特,两小时高铁车程串联起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澎湃动能。位于新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恰好紧邻高铁车站。在这里,区内外专家往来不绝,未来产业加速孵化,2亿元规模的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成为技术落地的“助推器”。
每刻深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智能耳标、项圈,搭载先进微能量芯片,太阳能供电,十年不用换电池,能实时监测牲畜健康情况;清华大学医药学院的动物疫苗佐剂,实验室合成,能让疫苗成本降低80%-90%,打破了国外垄断……这些颠覆性技术,都是通过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的牵线搭桥,在呼和浩特找到了落点。
自2024年实体化运行以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聚焦前沿技术,促进颠覆性技术项目成果落地,已精准对接27个项目,招引工业软件、飞轮储能、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具有颠覆性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在呼成立全资子公司,搭建起“前沿技术—中试转化—产业应用”的高速通道。
如果说京津冀创新中心是跨区域合作的“桥梁”,那“蒙科聚”平台就是内蒙古本土成果转化的“枢纽”。走进“蒙科聚”创新生态馆,就像来到一个科技成果的“大卖场”,这里集中展陈着来自区内外各地的最新科研成果,让内蒙古科技创新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在平台的线上系统中,更是汇聚了海量的科技成果信息、企业技术需求以及科研人才资源。
“蒙科聚”创新生态馆 。(来源:呼和浩特市科技局)
作为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总窗口”,“蒙科聚”已建成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资本运作、知识产权保护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截至2025年9月,平台注册用户单位约1.2万个,注册单位6807家,注册经纪人1857名;“总窗口”创孵载体突破70家,在孵企业及项目团队突破1000家;探索“以演代评”方式优选32项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安居优岗,搭建逐梦舞台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创新高地就是人才高地。呼和浩特市围绕青年“引育留用”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切实解决青年在就业、安居、成长等方面的难题,为青年人才在青城建功立业、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
“看到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如此之快,我相信等我研究生毕业后,一定能在这里大有可为。”内蒙古工业大学统计学专业研究生李颖欣满怀信心地说。不久前,李颖欣等百余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受邀参观呼和浩特科技城,在对本地算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的深入了解中,在心里种下了扎根青城的种子。
能够“拴心留人”的,除了事业上的“舞台”,还有服务上的“暖心”。
“博士免租金、硕士5折、本科7折,50平方米的公寓家具家电齐全,通勤只要5分钟!”2025年6月博士毕业的于海峰,“零元入住”呼和浩特“青城青寓”香林郡店,说起这座城市的人才政策,他满是感激。截至2025年8月,香林郡店263套房源已出租197套,这样的“安居礼包”,是呼和浩特引才留才的一个缩影。
走进“青翼栖所”青年驿站,窗明几净的房间、齐全的公共设施和贴心的求职指导区让人眼前一亮。“环境超出预期!我争取在免费入住时间内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求职者小刘说。“青翼栖所”青年驿站为来呼求职创业青年提供5天免费住宿及就业指导、人才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10家星级标准酒店成为首批站点,提供免费早餐、打印、洗衣等“五免”服务,享受服务的数百名青年约半数成功留呼。
从“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提前完成到“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接续推进,从“人才新政10条”“引人留人18条”再到“人才强市25条”,50余项举措构建起“引育留用”全周期支持体系。呼和浩特市2025年8月出台的《引人留人18条措施》,瞄准青年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提出了推进便民服务事项的“跨省通办”,打造“红石榴驿站”“零工市场”“青年之家”等服务平台,筹集4000套公租房、1.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实行“零门槛”招生入学、新建改扩建56所学校,推进医疗合作项目、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医学分中心,发放一次性育儿津贴、婴幼儿提供照护补贴等支持保障措施。“来了就是呼市人”——这句温暖的承诺,正让越来越多青年扎根青城。
从科技创新的突破,到成果转化的加速,再到人才生态的优化,呼和浩特正以创新为笔、人才为墨,在北疆大地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全市各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研发机构、高层次人才激情满怀,在各自的赛道上奋勇争先,为首府建成科技强市展现更大作为。
(调研组成员:李洪才、许美芳、高旭天、戈文慧、郑嘉璐,执笔: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