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厚植营商沃土 激发澎湃动能

在线读刊

2025-09-29 17:11

来源:《实践》2025/10 作者:

A A A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统筹协调,以务实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精准落实惠企政策,激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以强化政策支撑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0版方案,推出160项改革举措。以精准施策持续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自治区财政厅实施精准惠企资金直达,13.7亿元资金直达2100户企业。全区税务部门精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24年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及退税300亿元。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做实做细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7月底,全区14家金融机构获再贷款政策资金20.8亿元,发放相关贷款34.7亿元。伊利集团成功发行4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首单民营企业科创债落地。 

  各盟市积极推出特色举措,持续激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通辽市税务“蓝翼”团队上门服务,借助“税E贷”提升企业银行授信,助力企业将留抵退税用于研发与建设。2024年,“税银互动”覆盖16.6万户企业,授信182.8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乌兰察布市联合金融机构推广“蒙信贷”产品,将信用数据转化为融资资本和无抵押贷款额度,截至2025年7月底,为2567户信用良好的经营主体发放贷款7亿余元。乌海市以大数据掌握企业需求,为某环保发电企业发放全区首笔“水权贷”500万元,依托“信易贷”平台实现线上授信28亿元,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经营主体。

  通过综合施策,全区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截至2025年8月底,全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0万户,企业活跃度突破75%,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量提升至124.6户,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二、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提升为企服务效能
  
  内蒙古作为全国“东数西算”工程八大枢纽节点之一,正在全力推动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打造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截至8月底,全区算力规模已达19.1万P(其中智算17.8万P),在全国居领先位置。截至2024年底,编制政务数据目录超6万条,汇聚接口、库表资源39亿条,数据调用总量超5000亿次。新增150项“全区通办”事项,便利企业异地办事。启动“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计划到2027年底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0万人次。启动“北疆(黄河流域)绿色算力产教融合共同体”,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培育专业人才7000多人次。2025年前7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4.64万人,技能培训带动就业率显著提升。 

  全区推进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第一批12个重点事项落实,创新推出4个自治区级重点事项,拓展服务广度。打造36个标杆便民服务中心、24个标准化园区服务站,充实业务与代办力量,提升办事效率与专业化水平。 呼包鄂乌四地联合公布“四城通办”事项547项,异地办事平均耗时从3.5天压减至2天内。鄂尔多斯市升级“蒙速办·鄂能办”品牌,整合130余项增值服务,实现“个转企”“ 零成本开办”全域覆盖。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将企业开办、食品经营许可等高频事项整合至“一次办”专窗,实现6个企业开办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推出“打包定制一次办”,按需为企业同步完成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消防备案等多事项审批。 
  
  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整合“蒙速办”、“蒙企通”、12345热线等投诉举报平台,推动数据归集,实现企业诉求受理、转办、督办、办结全流程闭环,确保“有呼必应”。截至2025年8月,全区办理涉企案件628件,为民营企业清欠账款、挽回损失24亿余元。持续开展行政执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广“承诺制+全代办”模式,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有效解决承诺不兑现等突出问题。6300余个行政执法主体完成清单化、动态化管理,执法权限在政府网站公示,确保权力透明运行。 

  呼伦贝尔市实施失信联合惩戒与守信激励,2024年归集公示1395家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信用信息,整治冒领津贴失信行为。兴安盟积极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纳税信用等数据互通,某农业企业因信用良好,“双随机”抽查次数从每年12次减至4次。阿拉善盟创新“分期支付+宽限期”模式,成功调解10.57亿元建设工程纠纷,通过“调解+解保”避免资金冻结影响企业经营,实现降成本、防风险、促履行多重效果。 
  
  四、强化司法保障力度,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全区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实施清挂、防扰、知产、送法“护企四招”,保护各类经营主体,2025年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推动建立长效协作机制。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畅通司法通道,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涉企专线”,2025年上半年全区人民法院接听来电21.8万余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站”,在162家高新企业和工业园区设立“联系点”,强化全链条保护。巴彦淖尔市中院发布“天赋河套”品牌保护案例,最高判赔50万元,严厉打击“傍名牌”行为。深化多元解纷机制,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通过“政协+法院”联动,调解某五金公司与建筑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促成双方撤诉并保留合作,纠纷解决周期缩短50%以上,有效降低企业解纷成本。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