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从对历史规律和宏伟目标的深刻把握中,科学阐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因此,采取有效举措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项计划”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
“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这三项计划,是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举措。
广大青少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出农村牧区、迈入城市,各族青少年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成长在一起,一同见证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在长期的交流中,各族青少年加深了对各自成长环境、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差异的认知,吸纳了各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促进了各族青少年在认知、情感、思想、认同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但也要看到,跨区域青少年之间的交往还不够广泛和深入,情感交流还有提升空间。“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双向组织边疆和内地、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族青少年开展夏(冬)令营活动等体验式交流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进入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互嵌式发展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基于共同富裕而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征,顺应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对于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不仅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的全方位嵌入,强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且有助于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鼓励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到东中部地区就业创业、居住生活,鼓励支持内地企业到边疆民族地区投资兴业、开发建设。
旅游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旅游流动不仅包括旅游者个体的空间流动,同时伴随着经济、文化、资本、信息、科技等要素流动,是不同地区资源禀赋调节、经济社会协调、文化交流融合、民族互动往来的重要途径。旅游发展带来的商贸交往、文化互鉴、情感沟通等,有助于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价值共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可以说,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在经济层面实现利益共享,在文化层面实现交流互鉴,在社会层面实现包容和谐。“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旅游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旅游注入新内涵、打造新路线、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用好新基地。
深入实施“三项计划”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积极推动“三项计划”落地见效。
把增进共同性的导向贯穿各类各层级青少年交流活动全过程。积极组织全区大中小学与东中部地区大中小学开展“千校手拉手”活动,实现互访、互教、互助,建立健全城市、学校、家庭等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开展结对合作、联谊联心、济困帮扶等活动,增进我区各族青少年与东中部地区青少年的互相了解。开展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的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促进各族青年群体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维护者、宣传者、践行者。选树和宣传青年交流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推动形成典型引路、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尚。
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要坚持久久为功,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工作。推动我区与东中部地区在技术、资源、文化、人力等发展要素上的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的统一大市场,推进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扩大劳动力向东中部有序流动的规模,提高劳务者收入水平。吸引东中部地区群众到我区发展创业,以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发展“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区,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通过促进跨区域双向流动融居,进一步优化人口分布格局,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推进民族地区转移人口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
确保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积极作用。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推动旅游业成为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重要载体。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数字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化相结合,推进旅游与文化、农林、商业、交通、城建、康养、科教、宣传等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新业态,提升旅游业科技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