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在线读刊

2025-09-29 11:34

来源:《实践》2025/10 作者:丁赛

A A A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十二个必须”,其中第二个必须是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重要历史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探索过程中,没有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国家后面简单模仿,而是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特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在世界各国都投身现代化建设、谋求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都具体体现在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成果共享、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地区大都是欠发达地区,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难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国家施策的重点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改革开放至今,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得以全方位贯彻,与之相应的政策体系更加清晰且丰富,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步伐更加稳健。民族地区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点方向上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形成并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合力,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三、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完成好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这一新时代党的重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与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建立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基础上的实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首先要切实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在党中央全国一盘棋的统筹部署下,重点落实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在高质量发展方面需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突出优势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带动民族地区总体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二是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和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持续有效激发内需潜力,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民族地区的新质生产力。

  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应以不断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范化解推进改革中的重大风险挑战为重点。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四个方面的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按照国家部署,民族地区需紧跟全国步伐,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各类资源、充分释放市场潜力。西部民族地区在绿色发展、能源基地特别是新能源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应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深化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在西部民族地区发挥好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学校的技术引领和创新效应,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鼓励各类企业在西部民族地区设立科技创新公司,并与西部民族地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呼应,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