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

在线读刊

2025-08-27 15:50

来源:《实践》2025/09 作者:王延中

A A 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该论断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发挥了奠基作用,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清晰且不断深化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进一步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对新阶段全国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在民族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

 

  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即“十二个必须”。其中第三个必须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正式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中的主线地位,同时提出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任务要求。

 

  2023年6月和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都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回顾新时代民族工作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一个显著标识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落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各项工作中,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实践效果日益彰显。但是,伴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行动的进一步深化,也面临一些新的认识误区和实践难题。比如,一些地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当成了“两条”主线,并对如何处理“两条”主线的关系产生困惑。实际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并不存在“两条”主线,只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定位的两种不同表述:一个针对新时代党的民族领域的工作,另一个针对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民族工作的主线只有一条,但这条主线对民族地区提出的要求更高、覆盖范围更宽。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任务、范围、要求固然已经体系化,但毕竟主要指向民族工作的精神力量建设,强调了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时不能忽略精神力量建设的目标任务。但是,要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定位,还必须落实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这其实就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观意识和自觉认同,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不可能自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赋予其主线定位,是为了引导各民族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本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还要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中把中华民族建设成“凝聚力更高、包容性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任务、逻辑机理、工作要求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就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这个道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要求。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而且明确要求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由此可见,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着力加强民族工作的精神力量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任务是有机统一的。

 

  现代化不仅是国家的现代化,也是民族的现代化。现代化国家建设固然需要与外部世界加强联系,但归根结底依靠的力量还是这个国家各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和艰苦奋斗。各民族正是在共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把自己锻造成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必然也是现代化民族建设的进程。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团结凝聚和现代化是紧密联系的,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整体。

 

  新时代党把民族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认真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持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四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和现代化水平,着力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五是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强基层民族工作机构建设和民族工作力量,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强化打牢群众基础、加固执政根基。

 

  总之,新时代新征程的民族工作必须围绕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本目标,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之中,紧紧围绕主线定位,着力实现三个有机统一:一是民族工作与各项工作的有机统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和三个意义寓于各项工作之中;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统一;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