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重温经典,固本培元;品读名篇,致知力行。本刊开设“重温经典”栏目,推出摘编自《重温经典学调研》一书的文章《注重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读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深入社会实际的调研实践与严谨方法,至今闪耀着真理光芒。重温此篇,邀读者感悟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伟力。
1842年11月,22岁的恩格斯遵父命离开德国,来到当时的世界工业中心——英国。在英国的曼彻斯特有恩格斯父亲入股的一家棉纺厂,一心想让儿子继承家业的父亲,安排恩格斯到这里学习经商。
但这位“富二代”,并不甘心当一个资本家少爷。来到英国后,他主动走出“舒适圈”,“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用了21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以伦敦和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十几个城市和乡镇,走遍了曼彻斯特的每一个工人居住区,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状况的专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开山之作。马克思热情地赞颂这本书“清新、热情和富于大胆的预料,丝毫没有学术上和科学上的疑虑”,列宁认为这本书是“社会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著作之一”。时至今日,蕴含在这部著作中的调查研究思想仍熠熠生辉,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富家子弟的“工人情结”
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为什么要费力劳心地去做工人调查?这得从恩格斯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讲起。
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工厂主家庭,兄弟姐妹八人,他是家中的长子。
恩格斯从小就被父亲严厉管教,一切行为都要按其旨意行事。为了让恩格斯尽快继承家业,他甚至勒令儿子中断学业,到自家公司实习。这让恩格斯年纪轻轻就接触到了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并对面临失业危机、时刻处在生死边缘的工人产生了同情。同时,受进步书刊的影响,恩格斯萌生了拯救贫苦工人、改变阶级不平等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为深入揭示工人的悲惨命运,恩格斯从青年时代起就曾多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他的出生地巴门位于乌培河谷,是当时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地方,1839年他曾在乌培河谷进行考察,发表了《乌培河谷来信》,记录了工人的非人处境。但他所做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真正揭示工人阶级生存艰难的原因,也不能帮助工人阶级找到摆脱现实困境的真正路径。
1841年,恩格斯在柏林服役,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到柏林大学旁听学习,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及其开展的社会活动。接受了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双重洗礼的恩格斯,此时的理想已经从“拯救贫苦工人”上升到了“促进进步事业”,他开始踏上了谋求人类解放的道路。
所以当他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工作,再次目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极端贫困的生存境遇时,便坚定了他同工人阶级交往、专心调查研究工人状况的决心。
在此期间,他还遇到了毕生挚爱——爱尔兰纺织女工玛丽·白恩士。玛丽性格爽朗、热情大方,特别是她那野蔷薇般的美丽和黑亮勇敢的目光,深深吸引了恩格斯。玛丽从童年起就熟知无产者的困苦,在她的帮助下,恩格斯打破了横亘在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群众之间的天然障碍,得以深入工厂、街区,走进工人住宅区,结交了大量的工人朋友,近距离观察到工人生活中的详情细节,获得了关于工人阶级状况“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
看到了一个“无助和贫穷的深渊”
“这本书里所叙述的,都是我看到、听到和读到的。”这是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的一段话。
根据1842年至1844年在英国的亲身调查,恩格斯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在巴门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这部著作在1845年5月出版德文第一版后,又先后出过一个德文版和两个英文版。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全书20多万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序言4篇、导言和正文的11个章节内容。正文11个章节分别为:工业无产阶级、大城市、竞争、爱尔兰移民、结果、个别的劳动部门狭义的工厂工人、其他劳动部门、工人运动、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
整部著作重点调研了工人阶级的生产状况、生活状况、精神道德状况、卫生健康状况等几个方面,对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恶化的事实做了极为深刻的叙述和描绘。
为了解工人的生产状况,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工人的生产环境、使用童工情况、工资待遇、工作时长、劳动强度、技术设备、就业失业情况、福利保障等方面,发现了大量触目惊心的问题。如作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儿童从八九岁起就开始劳动,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吃饭时间除外)。在大多数劳动部门,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操作上,不断地重复着,年年如此,妇女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繁重的劳动,使她们的脊椎骨和骨盆都变形了。婴儿无人照顾,只好灌麻醉药让他们安静。
恩格斯还经常来到工人生活的街区,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对他们的居住地段、周边设施、建筑风格、房屋布局、房屋面积、居住人数、穿着饮食、屋内陈设、租金等做了十分细致的考察。他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人无家可归,“伦敦有5万人每天早晨醒来不知道下一夜将在什么地方度过”,即使有栖身之所大多条件也相当恶劣。其中在布利斯托尔对2800个工人家庭的调查显示:有46%的家庭只有一间屋子;在穿着方面,许多工人特别是爱尔兰人的衣服简直就是一些破布,往往连再打一个补丁的地方都没有;在饮食方面,工人们吃的食物是劣质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
恩格斯还十分关注工人的精神道德状况,他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考察了工人教育设施、教师队伍、文化程度、受教内容、入学比例、宗教信仰、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在智力教育方面,他发现英国的教育设施和人口数目很不相称,工人可以进的为数不多的日校,只有少数人能去就读;在道德教育方面,工人也遭到统治阶级的忽视和摒弃。由于精神上的空虚,许多工人染上了酗酒的恶习,“烧酒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快乐的泉源,而且一切都似乎在促使工人去接近它”。
工人的卫生健康状况也是恩格斯调研关注的重点,他详细考察了人均寿命、儿童成活率、厕所配置、垃圾处理、排水系统、牲畜饲养、空气流通、疾病种类等方面的情况。恩格斯在书中写道,在伦敦“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德里的地面上,消耗着极大量的氧气”,因为空气污浊、环境恶劣,流行病不断发生,结核病、伤寒、猩红热十分猖獗,由于治疗上存在的困难,工人们只能经受肉体上的痛苦,“他们几乎全都身体衰弱,骨瘦如柴,毫无气力,面色苍白,由于患有热病……几乎所有的人都消化不良,因而都或多或少地患着忧郁症,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因为目睹了工人阶级的种种苦难和悲惨境遇,恩格斯在心底里对工人产生了更为深切的同情,他在书中痛心地写道:“只要亲眼看一下这些不幸的人们的苦难,看一看他们吃得多么坏,他们被疾病和失业折磨成什么样子,我们面前就会显现出这样一个无助和贫穷的深渊。”但恩格斯并没有止步于这种同情和义愤,而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阶级分析法对这一切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这一切罪恶产生的根源,他说“处于这种境况,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阶级都不可能像人一样地思想、感觉和生活……在目前情况下,工人只有仇恨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拯救自己的人的尊严”,并最终得出结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决战已经迫近了”。
“亲身观察”给他强大底气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出版时,有个副标题——“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亲身观察”是恩格斯开创的马克思主义调研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中的“参与式观察法”,即调查者深入调查对象的生活场景,通过实际参与调查对象的日常社会生活所进行的观察。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恩格斯掌握了大量翔实、客观的材料。这个材料的获得主要就来自恩格斯与调查对象长时期的接触和共同生活,正如他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中所说:“我想要的不限于和我的课题有关的纯粹抽象的知识,我很想在你们家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统治和政治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为了实践这种“亲身观察”的调研方法,恩格斯在英国的21个月里,并不是只坐在工厂的办事处里,而是经常到工人栖身的肮脏的住宅区去,亲眼看看工人贫穷困苦的生活情景。恩格斯对工人的住宅做了极为细致的考察,包括房间的数量、大小、居住人数、布置、家具还有租金和卫生设施等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正是这种以“局内人”身份亲身考察、细致入微的精神,使得恩格斯有足够的底气“向英国资产阶级提出挑战:请他们拿出像我所引用的这样可靠的证据,向我指出哪怕是一个对我的整个观点多少有些意义的事实是不确切的”。
其实,在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进行调研之前,因为阶级矛盾已经显现,英国资产阶级也委托所谓的调查委员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恩格斯在翻阅大量已有的调查资料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类调研的弊端。他说:“这些委员会的长篇大论的报告注定要永远沉睡在内务部档案架上的废纸堆里。”为什么频繁的、长篇大论的调查只能沉睡在废纸堆里?那是因为这类调查都是受资产阶级委托的,其特定的调查目的以及调查后数据的选择性,使得调查者常常以价值中立为由,只把工人阶级的生存状态当作无关大局的个别现象,只是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改良建议,最终沦为走过场的形式。
而恩格斯截然不同,出身于纺织工厂主家庭的他,既没有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去审视工人的状况,也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无价值立场的旁观者,而是站在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上,去观察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思考他们的现实困境和斗争问题。“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正因为恩格斯的整个调查贯穿着鲜明的价值立场,他才对工人阶级的状况做了“最尖锐、最露骨”的揭露,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罪恶性做了最无情、最彻底的批判。
2025年距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180年,“不论在1845年以前或以后,还没有一本书把工人阶级的穷苦状况描述得这么鲜明,这么真实”,翻开这本书,这个一百多年前的论断仍能让人深表认同。这是无产阶级最早的经典调查报告,是马克思主义者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我们除了要向经典致敬、向伟人致敬,最重要的是要学习《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方法,学习恩格斯的果敢和赤诚,继承和发扬他“亲身观察”的实践态度和求真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原文摘录
爱尔兰人还带来了英格兰从前所没有的赤脚走路的习惯。现在,在一切工厂城市里都可以看到很多人,特别是妇女和小孩赤着脚走来走去,这种习惯在最贫穷的英格兰人中间也逐渐流行起来了。
饮食状况也和衣着一样,工人所得到的都是有产阶级认为太坏的东西。在英国的大城市里,各种最好的东西都可以买到,但是价钱很高;而工人必须用他那不多的几文钱来养家,他们是花不起这样多的钱的。加之工人一般都是在星期六晚间才领到工资——不错,有些地方星期五就发了,但是这个很好的办法还远没有普遍实行起来。所以工人要到星期六下午四点、五点或七点钟才能上市场去,而资产阶级在上午老早就把最好的东西挑走了。早晨市场上有的是最好的食品,但是等到工人来的时候,最好的东西都卖光了,即使还剩下一些较好的,工人大概也买不起。工人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做工人的生意的多半是些小商贩。他们收买次货,而且正因为是次货,所以才能够卖得这样便宜。最贫穷的工人为了用不多的钱买必需的食品,哪怕是买质量很差的食品,也还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办法:因为星期六晚上十二点钟所有的商店都要关门,而星期日又完全停市,所以在十点到十二点的时候商店就把那些不能保存到星期一的货物以想像不到的贱价出卖。但是,这些到晚上十点钟还没有卖出去的东西,十分之九到星期日早晨就不能吃了,而最贫穷的阶级星期日的餐桌正是用这些东西点缀起来的。工人们买到的肉常常是不能吃的,但是既然买来了,也就只好把它吃掉。1844年1月6日(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曼彻斯特有十一个肉商因出售不能吃的肉,被地方法庭(court leet)处以罚款。其中一个有一整头牛;一个有一整口猪;一个有几只羊;一个有五六十磅牛肉;所有这些东西都已经根本不能食用了,因而全被没收。在这些肉商里面,有一个被没收了六十四只肚子里填满了馅的圣诞节吃的鹅,这些鹅没有及时在利物浦卖出去,因此就运到曼彻斯特来,在这里的市场上摆出来的时候已经腐烂了,发散着强烈的臭气。这件事情的全部经过当时曾登载于《曼彻斯特卫报》,而且提到了当事人的姓名和罚款的数目。在7月1日至8月14日这六个星期中,该报还报道了三件类似的案子。据7月3日该报报道,在海华德没收了一只200磅重的猪,肉商发现这只猪已经死掉而且甚至已经腐烂了,可是还把它切成块拿出去卖。据7月31日该报报道,威根有两个肉商因出卖不能吃的肉被分别处以2英镑和4英镑的罚款,而其中的一个已经不是初犯了。最后,据8月10日该报报道,波尔顿的一个小商人有二十六只不能吃的火腿被没收,并且被当众焚毁,这个商人被处以20先令的罚款。但是这里所举出来的还远不是所发生的事情的全部,并且不能把这些事情看做六个星期的平均数,也不能根据这个数字推算出一年的平均数来。有一个时期,这个每周出版两次的《曼彻斯特卫报》每一号都报道了曼彻斯特或邻近的工厂城市中所发生的这类案件。这里应该记住一点:由于市场的范围很大,所有的大街两旁都是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监察员监督不严,许多事情都逃过了他们的眼睛——要不是这样,那又怎样解释肉商肆无忌惮地把已经发臭的整头整头的牲畜拿来出售的事情呢?只要注意一下,在罚款像上面讲的那样微不足道的场合下,这种勾当对小商人的诱惑力是多么大,只要想一下,什么样子的肉才被监察员认为完全不能吃而加以没收,那就决不会相信工人平常所弄到的肉都是质量好的和有营养的。但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还要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吃苦头。商人和厂主昧着良心在所有的食品里面掺假,丝毫不顾及消费者的健康。上面我们引证了《曼彻斯特卫报》,现在听一听另外一家资产阶级报纸——我是喜欢拉反对者来做证人的——听一听《利物浦信使报》是怎样说的吧。
—— 摘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