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大思政工作

在线读刊

2025-07-29 09:32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8期 作者:佟艳平

A A A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不仅推动社会结构和人文生态发生系统性调整,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体系、方式方法与路径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推动思政工作从“灌输式”向“共鸣式”转变,从“线下讲台”向“智慧平台”拓展,从“逻辑说服”向“情感浸润”深化,不仅是技术变革催生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大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坚持价值引领,把牢大思政工作的方向盘
  
  一是顺应时代变革,拓展思政工作的发展空间。推动人工智能与大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借助智能推送、精准画像、情感识别、舆情感知等前沿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同质化灌输”向“个性化触达”的转变,从“单向传播”向“虚实互动”的拓展,快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高效地嵌入多元传播场景和教育对象使用语境,让思想引领在数字空间广覆盖、深触达、强穿透。

  二是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效能。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行为分析能力和个性化反馈机制,为构建分众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新范式提供了有力支撑。它能够帮助教育者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状态,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和策略优化,有效提升课堂的适配度与实效性。同时,教育者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智能化的教学场景,增强教学的情境感染力与情感共鸣,使思政工作从“要我听”转向“我要学”。

  三是强化系统治理,提升思政工作的整体协同。大思政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协同性极强的教育工程,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企等多维主体,亟需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人工智能具备打通数据壁垒、集成多源信息的天然优势,为构建大思政工作“一体化推进、系统化治理”的新格局提供了技术支撑。思政工作者通过智能终端、数据中台、分析算法等手段,推动思政资源跨平台整合、协同运行,实现“资源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推动大思政工作从“局部用力”向“系统发力”跃升。
  
  二、破解矛盾症结,校准大思政工作的基准线
  
  一是青少年价值观引领面临“数据化”风险。作为一种技术范式,推荐算法已成为重塑社会认知的隐形推手。智能推送的问题通常体现在价值观的失控、失序和失衡,偏重“趣味性”而轻视“价值性”;训练数据多源于电子文本库,缺乏主体意识特有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价值观引领停留于“冰冷”的数据层面,导致了“技术增效”与“精神成长”的价值悖论。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面临着真假难辨、信息过载的风险。碎片化“信息投喂”方式弱化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时满足机制促使认知倾向浅表化,技术力量正强势介入并深度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

  二是群众思想共识凝聚陷入“信息化”困境。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推荐算法已成为主导信息传播的幕后力量。大众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遭遇结构性挑战,智能算法推送的“千人千面”信息传送模式,追捧“流量”而放弃“质量”,呈现表面覆盖广、实际认同浅的困境。从技术与意识形态生成及发展的深层关系来看,算法推荐更具隐蔽性、虚拟性、迷惑性,智能传播缺乏严格的道德瑕疵和价值偏差审核矫正机制,加上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在复杂语境下的实时思想动态监测,加剧了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倾向。

  三是干部系统理论学习陷入“碎片化”误区。作为一种技术光环,推荐算法已成为影响思维方式的潜在威胁。机关党建在理念革新、方法转型层面正面临系统性变革的压力,智能推送倾向于与固有观念、喜好和态度相吻合的信息,强调“有意思”而忽略“有意义”。部分党员干部在短视频、短图文等碎片化“高频投喂”信息中形成了浅层认知惯性,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被即时化、娱乐化内容稀释,导致在思想层面引发刻板印象。
  
  三、深化方法革新,绘制大思政工作的路线图
  
  一是培根铸魂育新人。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入教育的时代,数字素养已成为青少年实现健康数字生活的核心能力。要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将其内嵌至智能系统的开发与运用全过程,确保技术服务于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一方面,要用好虚拟现实、AI讲解、动漫传播等手段,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奋斗的故事,让红色文化、时代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与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思政教师的数智素养与表达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评等环节全链条赋能,使新时代思政课更有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是凝心聚力润民心。善用技术赋能,培育优质内容池。着力打造质量与流量皆高、价值性与趣味性兼备的优质作品,通过流量倾斜等方式激活智能推送渠道。一方面,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进平台、进终端,构建“群众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格局。要用好人工智能语义识别、智能推荐、舆情分析等技术手段,建立群众思想动态“感知体系”,精准把握民情、民意、民愿,打造贴近百姓生活、回应现实关切的主流价值观传播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宣讲助手、数字党课、短视频微讲堂等载体,打造深入田间地头、乡村社区等多渠道教育场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把硬理论讲出“新味道”,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

  三是强基赋能塑干部。人工智能作为大思政工作的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如何对“技术”进行升级与运用,使之本土化、民族化。一要创新培训机制,借助AI打造智能学习平台、知识图谱导航、互动案例推演等新型培训模式,实现“理论学习+技术训练”双轮驱动。二要通过数字化模拟教学、沉浸式警示教育、个性化能力测评等方式,提升干部风险意识、群众意识和全局意识。三要强化思想引领,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把政治忠诚落实到履职各方面,引导干部具备用“人工智能之眼”发现问题的敏锐,用“政治理论之魂”洞察本质的定力,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确保党在新时代各项事业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作者单位: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