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林:以司法温度守护青少年成长道路

在线读刊

2025-07-29 09:29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8期 作者:

A A A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被孩子们亲切唤作“法官妈妈”的司法工作者——王爱林。作为一名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默默耕耘的法律工作者,她以独创的“三个三”工作法为数千名迷途少年点亮重生之路,更依托“爱林工作室”织就了一张覆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帮扶的未成年人保护网。2025年5月,凭借对法治事业的赤诚坚守,王爱林获得“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沃土,为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4年,王爱林主动申请调到少年法庭工作,成为她司法生涯的转折点。当她第一次看到审判台前那些瘦瘦小小、面色苍白的失足少年时,第一次看到追着远去的囚车捶胸顿足哭喊的父母时,听到涉罪少年颤抖着询问“法官阿姨,开完庭能让我回家吗”时,身为母亲的她内心被强烈震撼。“难道我能做的,仅仅是在法庭上重重敲下那一记法槌吗?”她叩问自己。为了在孩子们人生的关键阶段帮助他们系好第一粒扣子,王爱林于2018年带头成立了“爱林工作室”,并带领团队创新总结出“三个三”工作法,立足庭前走访、庭中教育、庭后帮扶三个层面,致力于从根源化解涉罪未成年人“破罐破摔”的心理,构建起预防犯罪的全链条帮教机制。通过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助学帮扶等措施,工作室累计提供助学金15万余元,帮助100多名未成年人重返校园,多名刑满释放青年掌握了计算机、汽修等谋生技能。

  打造品牌,搭建关爱未成年人的桥梁纽带。王爱林深知,未成年人审判是特殊审判,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目的是让涉罪未成年人懂法、知法、守法,让他们知道法律是底线也是红线。“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单纯依靠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方面的力量未免势单力薄。”王爱林说道。于是,她带领团队在通辽市几十所大中小学建立法治教育基地,创建“法治副校长”品牌,为数万名师生普及防范校园欺凌、网络犯罪等法律知识,将法治的种子深植在孩子们的心田。如今,“爱林工作室”的蓝色标识已成为通辽法治文化新地标、社会各界人士关爱未成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其帮扶对象也从罪错少年延伸至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重点未成年人群体,通过进行心理健康赋能、发放帮扶金等方式照亮他们的求学之路。同时,工作室还以“互联网+普法”模式,聚焦民生关切,活用网络资源,将司法温度通过云端传递到草原牧区的每个角落。

  ‌信念如磐,继续播撒法治阳光。“每个卷宗背后都是一个亟待拯救的人生。”秉持这一信念,王爱林正带领团队推动学校、社会、家庭、政府、网络和司法“六大保护”体系深度融合。她以“如我在诉”的司法情怀,持续探索少年审判与道德建设相结合的创新路径,让法治阳光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我将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带领工作室不断探索少年审判及重点群体帮扶的新路径、新方法。”王爱林的话语中饱含深情和坚定。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