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城建立始末

在线读刊

2025-07-29 09:17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8期 作者:钱萍

A A A

  归化城俗称“旧城”,旧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50多年。这里北靠大青山,前倚蛮汉山,大小黑河自东向西流入黄河,气候宜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宜于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多种生产。当时,山西、河北等地大量民众因土地兼并、天灾人祸等原因出逃到蒙古土默特部领地,他们带来了农具、种子、手工技术,开荒种地、修筑房舍,草原上由此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聚落——板升。至嘉靖末年,大板升有十二个,每部有八九百人,小板升三十二个,每部有六七百人。板升群的出现,成为兴建城市的基础。

  嘉靖四十三至四十四年(1564-1565年),李自馨、张彦文、刘天麒等人组织能工巧匠采伐大青山十围以上的粗壮松树,起长朝殿九重,次年又扩建,造朝殿及寝宫七重,东西仓房三重,城上滴水楼五重,绘龙凤五彩,内有画柱、金瓦、亮壁,富丽堂皇,艳丽异常。这是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的宫殿,被称为“大板升”,是典型的中原建筑艺术在草原的再现。这些集中的板升和规模宏大的宫殿,成为归化城的雏形。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被明廷封为“顺义王”,土默特部与明廷实现了封贡互市,设得胜堡、新平堡、张家口堡等十一处市场,贸易形式有朝贡、官市、民市、月市、小市等。安宁稳定的外部环境,和顺融洽的政治关系,大量的朝贡赏赐,紧密频繁的贸易往来,为归化城的建立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条件。

  经过三年的努力,万历三年(1575年)十月,归化城建成。城墙呈四方形,长宽各二百九十米,高八米多,设南北城门各一。城内居民以王公大臣家眷、喇嘛教僧人为主。南门外是集市,从事互市贸易的商贾集中居住于此。归化城具备了中原地区城市的几乎所有模样和功能,体现了对中央政权和中华文化的认可与趋同。建城后,俺答渴望得到明廷的认可,以强化他在蒙古诸部的政治威望与地位。在俺答请求下,万历皇帝为新建的城池赐名“归化”,当地人则称之为“库库和屯”,亦即“呼和浩特”,意为青城。筑城过程中,俺答多赖其妃三娘子操持,所以,归化城也被称为“三娘子城”。

  万历九年(1581年),俺答欲修建罗城,即扩建方圆二十里的城外之城。如此宏大规模的工程,在当时条件下,没有明廷的鼎力相助是无法单独完成的。因此俺答再次向明廷提出了五千名工匠、五百辆车以及颜料、米食等要求。明廷一一应允,给予了大力支援,使外城扩建得以顺利完成。

  归化城的建立,为那些没有与明廷直接建立通贡互市的蒙古部落,如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左翼三万户,提供了中转贸易的媒介。到万历末年,归化城不仅初步沟通了中原地区与部分蒙古地区乃至西藏的贸易网络,还成为蒙古地区的商品货物集散地和经济枢纽。

  归化城建立后,城内专门修筑了最大的也是蒙古诸部领地内第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明廷赐名“弘慈寺”,是为今呼和浩特大召,是汉藏蒙建筑风格的融合之作。俺答为表达虔诚和敬意,铸造了以金银宝石装饰的佛像三尊。为筹措经费,他多次修书向时任宣大总督郑洛请求增加马匹销售数量。塑造佛像所需的白檀、沉香、降真、珍珠、玉石、琥珀、玛瑙、砗磲、宝石等诸多名贵材料,也是由明廷提供的。在寺院建成半年后,即万历八年(1580年)五月,价值昂贵、技艺高超的铸佛工程大功告成。因寺内供奉着耗资三千斤白银、高达二十五米、装饰精美的三尊释迦牟尼像,所以弘慈寺也被称为银佛寺。寺庙建成后,明廷派遣了僧人,还提供了佛像、佛经。弘慈寺逐渐成为蒙古部落领主会面礼佛、洽谈贸易、商讨重大决策之要地。归化城因此成为蒙古诸部领地内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中心,见证和促进了汉蒙藏文化的互动交流。当时兴建大召寺的工匠们的临时驻地,逐渐演变成繁华的商业街——塞上老街。


塞上老街烟火气升腾 点燃城市“夜经济”

  板升的形成,归化城的建立与扩建,弘慈寺的修建,是各民族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成果,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互鉴的缩影。各民族在共同的生产实践中,展开了长期全面的迁徙、杂居、通婚、贸易,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双向吸收、互利互惠,在饮食、服饰、建筑、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断重塑,疏离感和隔阂感逐渐消除,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巩固升华,认同感和凝聚力逐渐加强。

  今天的呼和浩特,坚持传承民族团结互助的历史血脉和城市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