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的西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悠扬的牧歌,由远及近。一群身着蒙古族服饰的远方来客骑着马,缓缓穿梭在起伏不平的丘陵,逐渐模糊了身影。从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跋涉而来的乌审旗牧民们,不惧路途漫漫,只为与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相约一见……
1936年,西征红军解放了盐池、定边县。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团结蒙古族人民共同抗日,红军将盐池北大池、苟池、敖包池从国民党部马鸿逵手中解放后送还了蒙古族人民,此举进一步扩大了党在伊克昭盟各族人民中的影响,增进了此地人民与红军的友好往来。中共蒙古工委在定边和鄂托克旗三段地各开设了一个牧民招待所,对来往牧民盛情相待、厚礼相赠,牧民招待所成为党在伊克昭盟开展民族工作的阵地。听着人们纷纷说“红军好,是咱们穷人的队伍”,乌审旗蒙古族群众也在想,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是什么样子?随着多地牧民相继去延安参观,很多乌审旗蒙古族群众也想去延安看看,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党和这支队伍。
应蒙古族群众的请求,经中共中央同意,1937年2月中旬,在中共乌审旗工委安排下,第一批牧民参观团47人从沙尔利格启程前往延安。路过苏区靖边县,靖边县群众自发拿出食品热情慰问远道而来的参观团,《新中华报》以《蒙古乌神人民参观苏区靖边群众热烈欢迎》为题生动报道了靖边县群众与牧民们亲如一家、团结一心的民族情谊,特别是谈到抗日救国,彼此无不慷慨激昂,大家都高喊着:“各民族联合起来,打日本帝国主义去!”参观团出发时,靖边群众一直送到了几里路外,民族感情难舍难分。第五天,参观团终于到达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的热情欢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专门看望了牧民们,热情问候和欢迎牧民们的到来,与大家真诚交流,令牧民们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解放充满希望。在延安军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参观团依旧受到了热情款待。牧民们感受到真诚、热情、新鲜的氛围,没有人愿意离开,他们在延安一住就是40多天。这40多天中,牧民们看着田地长到一尺高的冬麦子随风摇曳,听着一道道山沟传来的革命歌声涤荡人心,延安军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团结抗日的昂扬精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使牧民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了真切的了解和认识。回到家乡后,牧民们热情向周围群众讲述在延安的见闻,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
牧民参观团的延安之行在伊克昭盟产生很大影响,不仅进一步激发了伊克昭盟广大群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也使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内蒙古地区各族各界各阶层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