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地域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在线读刊

2025-07-29 09:10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8期 作者:史卉

A A A

  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绝非单一维度的经济命题,而是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系统要求。推动这一进程,既要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需将文化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滋养精神、以文惠民共享成果、以文润城塑造气质、以文兴业激活动能。

  当前,内蒙古正以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为抓手,探索一条“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从“蒙”字标认证的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到“马超”联赛激活草原经济新动能;从“草原村排”重塑乡村治理生态,到“冬捕节”“丰收节”串起文旅产业链……这些实践不仅让地域文化从“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势能”,更在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人文内核”与“民生温度”。
  
  一、以文化“铸魂”,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质增效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通过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与价值增值。北疆文化品牌的实践证明,文化不是产业的“附加品”,而是产业提质的“催化剂”、价值增值的“核心要素”。

  “内蒙古好物”的品牌化突围,正是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典型样本。科右前旗的沙果干曾因“养在深闺”而困于本地市场,自“蒙”字标认证体系将草原生态、非遗工艺等文化元素融入产品标准后,本地企业的沙果干、草地羊获得认证,成功打入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高端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元素的注入让产品溢价率提升,如锡林郭勒的羊粪肥借助“草原生态循环”的文化叙事,从“农业废料”变身“生态有机肥”。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将“自然禀赋”转化为“文化价值”,将“土特产”升级为“品牌货”,最终实现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产业跃迁。

  锡林郭勒“马超”联赛的崛起,则是文化激活新兴产业的生动注脚。2023年首届“蒙古马超级联赛”将传统赛马与现代赛事结合,70天内举办136场比赛,吸引10万游客,带动旅游消费218亿元;2024年赛事升级,增加套马、驯马等非遗项目,全年接待游客170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1.4亿元。赛事不仅催生了“马主题旅游”“马文化研学”等新业态,更带动马具制作、马奶酒加工等传统产业升级。这一实践印证:文化资源的“破圈”需要场景创新——通过“赛事+旅游+非遗”的复合场景,将“马背上的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品牌IP,让传统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文化活力。
  
  二、以文化“聚力”,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协同”。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中,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公共服务“搭好台子”,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唱好戏文”,既避免了文化资源的“束之高阁”,又防止了过度商业化的“文化失真”,为市场机制注入了“文化理性”。

  “草原村排”的发展,展现了文化如何推动“政府引导”与“群众主体”的良性互动。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的“草原村排”由6户牧民自发组建,发展为沿黄九省区农牧民排球邀请赛,参与人数超5000人,带动旅游收入4.06亿元。其成功得益于“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模式:政府投入资金建设标准化场馆,策划“邻居赛”“夫妻赛”等接地气的赛事;群众则从“约酒打牌”转向“约球竞技”,形成“周周有比赛、人人可参与”的氛围。这种模式的深层逻辑是: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将分散的村民凝聚为“利益共同体”,推动“文体活动”向“治理效能”转化,既激发了市场活力,又强化了基层治理,为市场经济体制注入了“文化凝聚力”。

  “银色那达慕”的创新,则体现了文化如何促进“冷资源”向“热经济”的转化。传统那达慕多在夏季举办,而“银色那达慕”(冬季那达慕)将摔跤、赛马延伸至冰面,创新“冰上沙嘎”“冰涮肉”等项目,吸引游客“冬游草原”。2024年乌海冬季那达慕期间,冷焰火秀、极光秀等活动带动消费额同比增长572%。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政府推动“非遗+冰雪”政策,市场开发“冰雪+旅游+演艺”产品,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破解草原旅游“一季火爆”的困局。
  
  三、以文化“惠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
  
  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共同富裕的本质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中,文化不仅是“发展资源”,更是“惠民纽带”,通过文化认同实现发展共享,让“一方水土”真正养富“一方人”。

  冬捕节的“活态传承”,让渔猎文化成为“共富密码”。哈素海第三届冬捕节吸引2.3万人参与,头鱼拍卖68万元,售出冬捕鱼2万多斤、32万元;达里湖冬捕将“非遗渔猎”与冰上娱乐结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30%。这些活动不仅保留了“祭湖醒网”等传统仪式,更通过“渔获销售+美食体验+冰雪娱乐”的产业链延伸,让渔民从“卖鱼”升级为“卖文化”“卖体验”。文化的“活态传承”,既守住了乡村的“根”与“魂”,又拓宽了农民的“钱袋子”,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统一。

  农民丰收节的“现代叙事”,让农耕文化成为“产销桥梁”。兴安盟扎赉特旗的丰收节以稻田为“舞台”,举办稻田美食展、趣味运动会,吸引游客21.4万人次,旅游收入4.06亿元;鄂尔多斯东胜区通过农特产品展销、直播带货,推动“千万工程”经验落地,助力农畜产品“出村进城”。这种“以节为媒”的模式,本质是通过文化场景的搭建,将分散的农户与市场连接,将“丰收喜悦”转化为“增收实效”,让农民从“种得好”转向“卖得好”“品牌响”。文化的“现代表达”,既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又畅通了城乡经济循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文化驱动力”。
  
  四、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北疆启示
  
  北疆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文化不是“软指标”,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不是“附属品”,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关键在于:以文化“铸魂”,推动产业升级;以文化“聚力”,完善市场机制;以文化“惠民”,促进共同富裕。北疆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索,不仅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文化赋能”的实践样本。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院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