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开鲁县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展羊草产业、加强果品经济林建设等举措,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力量。
新质生产力:“绿底色”激活“新动能”
绿色是开鲁县的底色和优势。拥有国家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红辣椒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10多个“国字号”头衔的开鲁县,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总抓手,把握实体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坚持以绿为基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双向“增值反哺”模式,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向“绿”求新,以“绿”提质。全面实施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34.86万亩,把绿色新衣披在广袤大地上。依托资源禀赋和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玉米、红干椒、肉牛、林果、文旅”五大主导产业迭代升级、链式集群发展,发展标准化玉米220万亩、红干椒60万亩、果品经济林30万亩、肉牛饲养量50万头,打造三产融合产业体系。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之一,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当主力、冲先锋、打主攻,总结形成中科羊草“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鸡心果经济林“种加销标准化全链条”等“生态+产业”融合治沙模式,为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退化速度的良性逆转,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产业化:“好颜值”催生“高价值”
开鲁县在闯新路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良好生态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奏响“生态美”与“百姓富”和谐乐章。
坚决守住草原生态保护底线。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在宜垦草地、退化草地及毒害草盛行的地块,种植多年生优质乡土草种中科羊草。同时,开鲁县凭借羊草产业优势,吸引近30家企业入驻,形成“生态+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企业集中收购牧草及草种,并带动肉牛养殖、土地流转、仓储物流、草原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中科羊草+企业+农户”的多元化联农带农模式,亩均收益达到1500元,带动农牧户2400余户,人均增收近3000元,实现企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双赢。开鲁县小街基镇自2019年成功试点引进中科羊草后,经过6年发展,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中科羊草繁育基地。目前,通辽市正以羊草小镇为核心,培育羊草产业及草种业区域联合体,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规模化中科羊草优质牧草种及优质饲草供应基地,2025年全市中科羊草种植面积超过18万亩,成为全国最大中科羊草种植和种子育繁基地。在丰产期,这里每年可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供优质草种2400吨,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坚实的草种资源保障。
产业生态化:“果业红”守护“生态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开鲁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因地制宜创新构建“产业+治沙+致富”的协同模式,大幅提升产业绿色化程度,特色林果产业等已成为沙区支柱产业。
开鲁县地处松嫩平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孕育的鸡心果色香味俱佳,维生素C含量为普通苹果的3倍左右,素有苹果中“VC之王”的美誉。开鲁县按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收益的治本之策,持续推进良种繁育、科技合作、标准化示范等基础工作。县政府相继出台2022年和2023年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统筹整合资金600万元,以鸡心果为主的特色林果全产业链发展给予资金扶持。2022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开鲁特色苹果试验站,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打造鸡心果标准化示范园20处,建设百公里果品产业带,全力构建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体系,引领带动3万余亩果园实现标准化管理。同时,林下发展散养土鸡、草原白鹅,种植有机蔬菜,打造成集采摘、旅游、观光、农家乐、果树认领为一体的家庭一日游基地,有效推动林果产业提档升级,推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目前,全县果品经济林面积达30万亩,其中鸡心果种植面积10万亩,盛果期面积2.66万亩,年产量2.66万吨,远销马来西亚、泰国和阿联酋等国际市场,带动全县4000户果农每年增加收入2.5万元以上。
(作者:通辽市开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