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乌兰察布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产业融合为纽带、绿色发展为底色,在内蒙古广袤大地上,书写着属于乌兰察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科技赋能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的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车间内,科研人员正专注地用镊子剥离茎尖组织,通过病毒检测、脱毒培养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培育着马铃薯种薯“芯片”。
“全国登记的种薯品种虽有四五百个,但真正主导市场的屈指可数,我们希森6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组培中心总经理黄兆文言语间满是自豪。
自2006年在商都县开疆辟土以来,希森公司在马铃薯种业领域持续深耕,现已建成年繁育1.5亿株脱毒苗、4亿粒原原种的国内顶尖马铃薯组培中心,打造了年产能15万吨的高标准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自主培育的希森3号、4号、6号等品种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广泛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超3150万亩,惠及150万薯农。
这一组组数据,是乌兰察布市种薯产业提质增效的精彩注脚。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希森公司为引领,聚焦马铃薯种业振兴,通过联合育种攻关、集聚创新资源、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举措,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16家种薯企业,40万亩良种繁育基地星罗棋布,组培室面积、气雾培面积均居全国首位。
从实验室里的一粒种子到田间地头的万亩薯田,科技创新正驱动着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特色IP开辟乡村旅游新路径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雄浑壮阔的乌兰哈达火山群,勾勒出震撼人心的自然画卷,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游玩。
近年来,凭借“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的独特区位优势,乌兰察布市将火山群打造成京津冀周边热门旅游打卡地,年均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随着火山旅游的持续升温,一批批风格独具的特色民宿也应运而生。察右后旗在火山周边已培育出60多家精品民宿,形成了特色民宿集群。
坐落于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的壹蒙壹牧火山民宿,是乌兰察布市首家火山主题民宿。2019年开门纳客以来,凭借独特的风格与优质的服务,壹蒙壹牧火山民宿很快脱颖而出,2024年成功上榜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成为游客心中的理想住宿之所。
火山旅游的火热和民宿集群的兴起,也为当地农牧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大家的精气神儿!”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苏木长孙建国激动地说,“农牧民频繁与天南海北的游客打交道,让他们的眼界与格局得到极大提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生活。”
火山望月民宿便是当地村民自主创业的生动缩影。乌兰哈达苏木村民施金莲敏锐地看准民宿经济的发展趋势,果断地将自家院子改造成特色民宿,靠着质朴的乡土气息、温馨舒适的环境,还有地道的草原美食,很快就打响了名气,客人从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慕名而来。
“我投了120多万元,去年7月开业,不到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施金莲笑得合不拢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乌兰察布市以火山旅游IP和民宿经济为依托,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为乡村振兴开辟出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的新路径。
特色农业激活乡村致富新动能
走进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南村村民李巨宝的蔬菜大棚,一垄垄翠绿的植株整齐排列,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
“咱种的蔬菜都是无农药、纯天然的!”李巨宝指着藤蔓上饱满的西红柿,自豪地介绍道。
李巨宝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独创用白糖、白醋调配防虫溶液,利用通风降湿、延长日照等物理手段防治病虫害。凭借这套纯天然种植方式,他种植的蔬菜不仅保留了原始风味,还凭借高品质赢得了市场认可,吸引了呼和浩特、北京等地的游客前来采购。
一方方蔬菜大棚,不仅藏着绿色种植的“生态密码”,更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如今,蔬菜种植已成为南村的支柱产业,全村种植面积稳定在1400亩左右,拥有512座冷暖大棚。南村还培育出“右见南村”果蔬品牌,建成蔬菜交易市场,吸引各地产销商纷至沓来。
南村的发展实践,正是乌兰察布市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乌兰察布立足资源禀赋,将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特色产业之路。其打造的“原味乌兰察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已突破200亿元,溢价能力达20%,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更让农户在产业增值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