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三北”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在线读刊

2025-07-28 10:52

来源:《实践》2025年第8期 作者:李德林

A A A

  兴安盟地处科尔沁沙地锁边区,是实施好“三北”工程、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战场。2024年,全盟治理沙化土地28.15万亩,已完成年度治理任务的64%,特别是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地15万亩,在全区首个超额完成14万亩年度治理任务,彻底歼灭了境内仅存的5.9万亩黄沙裸露沙地,实现全域无黄。

  
  一、兴安盟实施“三北”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新能源治沙模式让沙地增绿添金。兴安盟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工作部署,新建新能源装机规模90万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4万亩。将新能源建设与治沙有机结合,既解决了沙化土地治理资金不足难题,又缓解了新能源建设用地紧张困境。通过组织实施三到位(制度建设到位、任务落实到位、联合体组建到位),关键要素五保障(选址保障、苗木保障、新能源线路保障、群众参建保障、管护保障),2024年7月中旬,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1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建成风电光伏项目,成为科右中旗和突泉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学治沙模式让沙地治理高质高效。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防沙治沙瓶颈,提高沙地治理效率。聚焦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机械,提升治理效能。使用蒙草集团研发的科尔沁沙地治理种子生态包,提高降水利用率、增加沙性土壤黏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使用蒙草集团研发的种子绳,通过将种子、肥料、保水剂编织成可降解的纸绳,在雨季前播种,提升种子节约率、提高植物成活率。投入使用蒙草集团研发的草原治理生态指挥车、全地形沙障机、草原DCT播种机,德邦大为研发的免耕播种机等高新器械,以及群众改装的沙障机等设备,有效提升治理效率和治理成果。



  (三)群众治沙模式让群众积极参与治理。兴安盟发挥群众人熟、地熟、资源熟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防沙治沙,鼓励农牧民当“主角”,引导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参与沙地治理工程。由嘎查集体牵头,成立村民组成的人力综合组、拖拉机组、铲车组、水车组及后期管护组等劳动小组参与工程建设,累计雇佣当地农牧民2.7万人次、机械3551台次,共发放劳务费544.45万元、设备雇佣费397万元。

  (四)社会治沙模式让治沙事业广受关注。兴安盟充分发挥中央宣传部、北京海淀区帮扶优势,加强合作,深化与公益组织和企业的对接,创新合作机制,打造中国公益组织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防沙治沙基地,开展造林绿化,汇聚防沙治沙合力。中宣部、国家林草局,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蚂蚁森林基金,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辛选集团、蒙草集团等企业,与当地干部群众在科右中旗开展植树种草。

  (五)效益治沙模式让治沙致富有机融合。兴安盟秉承“治沙不止于治沙、更在于致富”的理念,在治理过程中因地制宜将沙化土地改造为林草产业基地,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求。2024年,结合一体化工程建设,成功将15万亩沙化土地改造为0.7万亩木本油料基地、5.9万亩柠条平茬基地、8.4万亩草产业基地,为粮油产业、畜牧产业提供更多本地优质原料。再结合文冠果、红松等产品深加工,提高防沙治沙总体效益。
  
  二、对继续实施好“三北”工程的建议
    
  (一)进一步平衡草场载畜量。兴安盟近年雨水充沛,牧草繁茂,导致牲畜存栏量不断增加,草原载畜量也在迅猛增长,部分地区已出现超载过牧。建议加快推进兴安盟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兴安盟北部岭南林草过渡带综合治理项目、兴安盟科尔沁沙地北缘“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确保年内完成44万亩沙化土地治理任务。组织各生态治理企业持续做好抚育、管护等工作。结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18条具体举措,持续强化治理区禁牧监测预警巡查执法,严肃查处违规放牧行为。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畜种结构、加强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缓解草畜矛盾。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从法律政策层面做好“三北”工程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区域内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相应的主体责任,推动各地各部门在项目推进中开展协调与协作,切实增强实施“三北”工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三)进一步加大对实施“三北”工程的宣传力度。建议加大外宣力度,开设“三北”工程宣传报道专题,邀请中央、自治区主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同时,深入发掘兴安盟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新的治理举措和模式、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带动群众参建致富等典型,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正面宣传,营造林草生态建设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兴安盟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