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弦歌里的团结华章

在线读刊

2025-07-28 10:50

来源:《实践》2025年第8期 作者:斯琴巴特尔

A A A

  在祖国北疆大地上,额济纳旗如一枚晶莹琥珀,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记忆。千百年来,生活在额济纳大地的各民族在迁徙、贸易、碰撞中,交流融合、互鉴共生……额济纳人民以历史为笔、时代为墨,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勤劳,在三首跨越时空的旋律里,唱出热爱祖国的赤忱底色、无私奉献的精神标高与团结奋进的壮丽篇章,接续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

  
  一曲东归序曲,点燃跨越三百年的家国情怀
  
  “在辽阔的伏尔加河畔,

  我们的部众秘密集结,

  誓死严守东归秘密,

  我们无畏尖刀利炮,

  趁着暮色翻越山岗,

  上苍会保佑我们平安回归祖国……”



  《辽阔的伏尔加河》,这首长调在额济纳传唱了三百多年,传唱的不仅是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壮举,更是额济纳旗民族团结的血脉传承。

  当苍劲的长调穿透岁月的雾霭,仿若将时光的沙漏倒转回十七世纪。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土尔扈特部首领阿拉布珠尔率五百部众,以“礼佛”为号,自伏尔加河启程,在沙俄的铁蹄阴影下,如衔着希望之种的候鸟,于茫茫天地间开辟出一条归国的秘径,拉开了土尔扈特部数万人回归祖国的序幕,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民族壮举。

  《辽阔的伏尔加河》的旋律里,藏着额济纳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三百年后,这份“万里归心”早已融入血脉,成为额济纳人民的精神底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活的注脚。在新时代,额济纳人民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始终心向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三次迁徙壮歌,铸就“最好牧场为航天”的草原丰碑
  
  “东西两河牧草地,

  清泉渗流美如镜,

  赶着五畜家当,

  依恋不舍地搬迁去,

  额济纳我的故乡啊,


  是我先祖永眠之地,

  步步回眸不舍,

  泪珠犹如珠帘不停流下……” 

  《额济纳的西边》,是额济纳旗牧民策日玛创作的一首歌,这首歌浸满了这位额吉一生的思念和泪水,承载着三段刻骨铭心的迁徙往事,更见证着额济纳人民与祖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的壮丽篇章。

  时间来到1957年秋,中央军委批准了《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规划(草案)》,决定立即着手建设第一个导弹综合性试验靶场。经过紧张的空中和地面勘察,勘察队伍走遍东北、华北、西北,1958年3月将靶场地点选在了内蒙古额济纳旗。导弹靶场保密要求很高,要划定严格的军事禁区,禁区内不能有任何当地居民。禁区范围约占全旗面积的三分之一,禁区内有260多户牧民、1100多人,约占当时全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牲畜7万多头(只),约占全旗牲畜的一半。在旗委、政府的大力宣传带动下,从动员到离开,额济纳260多户牧民、两座寺庙、7万多头牲畜的搬迁一共用了大约1个月时间,提前完成了搬出任务,让出了6万平方公里的草场。

  随着航天城的逐步扩建,1959年,额济纳旗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集中人口发展经济,又从赛汉陶来搬迁至达来呼布。一些搬迁牧民,曾两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相当于把京广高铁来回坐三遍,只不过没有铁轨,没有空调,只有无尽的戈壁与荒漠在脚下翻滚。

  搬迁亲历者策日玛老人说:“这个火箭和飞船,是从我们先辈的故土上发射出去的,这是我们祖辈的荣耀,只有被记载下来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们才能永远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

  岁月流转,迁徙者的后代在这片土地续写新篇。1992年以来,额济纳旗连续7次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县”称号,9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双拥模范旗”。额济纳人民以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热爱祖国不仅体现在血脉传承中,更体现在对国防建设的无私奉献中。
  
  一首时代赞歌,绘就民族团结的瑰丽画卷
  
  “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

  你生机蓬勃日益向上,

  各族人民团结向党,

  改革开放意志坚强,

  同心协力建设家乡,

  草原兴旺驼羊肥壮,

  啊嗬嗨,啊嗬嗨,

  美丽的额济纳可爱的家乡,

  我放声高歌把你歌唱……”

  《美丽的额济纳》,这首由来自额济纳旗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也唱出了额济纳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额济纳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携手奋进,宛如璀璨星辰汇聚,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经济社会发展如骏马奔腾,一路向好。

  额济纳旗200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旗”、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东风镇2019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东风镇宝日乌拉嘎查党支部2024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作者: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