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微”工作法

在线读刊

2025-07-28 10:46

来源:《实践》2025年第8期 作者:乌兰察布市委统战部、市委政研室 (改革办)

A A A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不断强化主线意识,从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易于接受的“五微”小切口入手,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

  
  “微课题”强化理论研究,讲好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
  
  以小视角挖掘乌兰察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史实,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一是建好理论研究载体。充分发挥高校智库作用,组建26人的理论研究队伍,打造选题指导、理论培训、实地调研“三位一体”理论研究模式,为理论研究提供强大专业化人才支撑。二是精心设计选题。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结合乌兰察布市地域、人文、历史特点,从裕民、长城等遗址群方面挖掘中华文化符号,从察哈尔毛绣、剪纸、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塑造中华民族形象。设置选题讨论、调查研究、专家指导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融合之路:回望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裕民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非遗“毛绣”:见证各民族文化互鉴融合》等13个课题成果,夯实了各族群众文化互鉴、情感相融的事实基础。三是加强成果转化运用。积极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举办“融合之路——回望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览;推出非遗民俗研学游、红色研学游等多条研学线路,通过理论讲解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现各民族经济相依、文化互鉴、情感相融的美好画卷。
  
  “微案例”阐释共同理念,展示各族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全过程,精心总结提炼典型案例20篇,以党带领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教育引导群众,切实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一是创新党建引领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民族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径,形成《开好民意“直通车”,架起干群“连心桥”》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乌兰察布市打造“墙根议站”“庭院话事”“炕头会”等基层治理模式的经验做法。二是聚焦经济建设强化品牌效应。积极推动乌兰察布城市品牌建设,以《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案例为抓手,通过构建“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四通八达”的开放通道和平台格局,促进人员、货物、资源等高效流动。三是突出乡村振兴加强示范引领。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进边疆”等行动,凝聚发展合力。典型案例《乡企协同开新局,民族团结共发展》展现了京西农牧业有限公司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将察右前旗老圈沟乡荒山荒坡建成现代化农牧业全产业链园区的生动实践,为民营企业发挥特色优势、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提供了成功范例。
  
  “微故事”抓住情感共鸣,凝聚乌兰察布各族儿女精神相依的奋进力量
  
  坚持政治性与通俗性相统一,深入挖掘内涵丰富、意蕴厚重、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微故事”,用群众身边的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一是挖掘身边先进事迹。聚焦基层一线,从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和知识分子等群体中选树新时代新人物新典型。目前已挖掘培育出蔬菜专家关慧明、边境公路救援人钢宝力达、救助野生动物的牧民樊福平等40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进典型。二是讲好身边先进故事。广泛开展“我身边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征集活动,涌现出《油房营村的“掌舵人”》《国家的孩子跨代接力续写佳话》 《草原上的铁姑娘》等40余篇叙事析理、寓教于事的优秀作品。
  
  “微课堂”推动入心入脑,构建各族儿女人心归聚的精神高地
  
  坚持分众化、实效性导向,通过微宣讲、微朗读、微分享等形式,以内容“大众话”推动理论“大众化”,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理论政策水平。一是抓好干部课堂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必修科目,依托市委党校(行政学院)主阵地,推出专题课21讲、案例课15讲,打造精品课5个。《国家是最好的额吉》情景式党课被评为京蒙两地“好课程联评联展”精品课程。二是抓好社会课堂分享。充分发挥“红石榴”宣讲团及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乡贤”的带头作用,线上依托“理响乌兰察布大讲堂”平台,线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累计推出专题课、案例课、分享课138讲,开展“微课堂”活动67场次。三是抓好学校课堂宣讲。建立“石榴籽”宣讲队和青年讲解员志愿服务队培养机制,重点培育青少年宣讲骨干。先后开展《互相尊重·守望相助》《请到我的家乡来》等分享课11讲,组织青少年用自己的视角讲述72场民族团结故事,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讲既有真情实感,又充满“青春气息”。
  
  “微宣传”有形有感有效,形成各族儿女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充分整合媒体、文艺、公共服务等资源,拓展宣传形式,让宣传内容活起来、效果实起来。一是在线上下功夫。创新运用新媒体平台,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覆盖面。线上推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聚焦五大任务 画好北疆亮丽风景线》《守望相助促和谐 团结之花遍地开》等13个主题微视频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二是在线下谋实招。充分发挥乌兰牧骑、乡间文艺团队和基层文化骨干的带头作用,精心编创《千姿百态民族韵》《同心合力创示范》《老圈沟跑秧歌》等31个富有乡土气息的快板、顺口溜、三句半作品。通过“乡村大喇叭”“流动宣讲车”等形式,用群众语言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三是在实体上求成效。统筹规划“红石榴家园”建设,在全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主题公园13座、主题广场4个、专题展厅13个、文化长廊23处,实现宣传教育场景与群众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