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内蒙古大地在热浪中铺展瑰丽画卷。绿进沙退的鏖战正如火如荼,各族干部群众用汗水践行“三北”精神,将绿色诗行深深镌刻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大地。
科技赋能,创新治沙破难题
走进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仿佛踏入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樟子松在骄阳下傲然挺立,深扎于沙地的树干刚劲有力,针叶在热浪中肆意舒展,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们适应沙地环境的顽强生命力。这些采用“深栽浅埋”种植法种植的樟子松,是当地治沙人智慧的结晶。
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核心“战区”,因为春季风大干旱,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很低,当年成活率和第三年保存率均不超过50%。当地治沙人将传统的“三埋、二踩、一提苗”种植法升级为“深坑、二埋、一水、一踩”,这一小小的改变却让苗木成活率从50%跃升至90%以上。“利用这项技术,春季樟子松苗造林地的成活率大大提高了,本地造林面积已超过 60 万亩。”科左后旗林草局局长陈辉说。
而在扎鲁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综合治理项目的查布嘎图苏木乃林嘎查3.01万亩治理区,治沙团队以科技锁沙、产业固沙、机制活沙破局。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们运用乡土种质资源与生态大数据技术,针对不同类型沙化土地“对症下药”。
“我们仔细分析每一片草原的土壤、气候条件,精准选择适宜的草种和修复方式,实施可持续精准修复。”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扎鲁特旗区域技术员刁显鹤说。自2022年6月工程实施以来,草原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30%,提升到70%左右,沙化草原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10%,提升到60%。
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高,气候也得到了有效调节,防沙治沙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
多元模式,协同治沙绘新篇
内蒙古是国家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内蒙古扛起责任担当,坚决打主攻、当主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内蒙古的治沙实践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植被覆盖,全区因地制宜探索出光伏治沙、以路治沙、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多元治沙模式。
踏入库布其沙漠,七月的阳光如金色的丝线洒在连绵的沙丘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这里,人们精心构筑起了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
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烁着蓝色的光芒,它们不仅是清洁能源的收集者,更是沙地生态的守护者。光伏板为下方的沙地遮挡了强烈的阳光,减少了水分蒸发,为植被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绿化带里,各种耐旱的植物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淤地坝则阻挡着泥沙的流失。锁边林沿着沙漠边缘蜿蜒伸展,像一条绿色的丝带,将沙漠牢牢锁住。
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土地资源优势,内蒙古把“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实现增绿、增能、增收多赢。在库布其沙漠,正规划建设一条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光伏长城”,建好后每年能发2000亿度绿电。
在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以路治沙”模式在这里大显身手,开工建设的26条“穿沙公路”如一条条巨龙,在沙海中蜿蜒前行,总建设规模达450公里。三峡集团央地合作治沙项目开足马力加快建设,今年将带动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蓝旗完成治沙270多万亩,力争再造一个以疏林草原景观为主的新时代“塞罕坝”。
翁牛特旗全旗已形成“六横十一纵”穿沙公路网格体系,覆盖治沙面积360多万亩。穿沙公路不仅治了沙,还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更打开了农牧民的致富路。2024年11月,第一批中央财政资金已下达我区“穿沙公路”建设资金17.8亿元。目前,内蒙古正大力推广翁牛特旗“以路治沙”模式,计划到2030年新建改建穿沙公路6300多公里,带动治沙1200万亩以上。
联防联治,区域携手筑防线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面对这片广袤的沙地,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倡议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2023年10月,内蒙古与陕西、甘肃、宁夏签署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变单兵作战为并肩作战,共同编制联防联治重点项目布局方案,合力构筑省际边界防风阻沙带。鄂尔多斯更是全面打响“毛乌素沙地歼灭战”,誓要将这片沙地变成绿色的家园。
刘拐沙头位于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的交界处,紧邻黄河主干道,是乌兰布和沙漠入侵黄河的风沙口。为了阻止泥沙入河,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两地积极探索联防联治新机制。巴彦淖尔市负责实施生态治理,阿拉善盟负责提供土地,治理后经营权不变,共享治理成效。通过开展黄河沿线流沙联防联治和东缘锁边林草带建设,建成长11公里、宽6公里的乔木“挡沙墙”、灌木“阻沙带”、种草“阻沙网”。如今,乌兰布和沙漠入黄泥沙由2022年的370万吨降至2024年的150万吨,黄河的生态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两年来,内蒙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点源、面源、内源齐发力,湖里、岸上、流域统筹治理,湖区和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2023年成功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内蒙古把防风固沙和减少入黄输沙作为攻坚重点,坚持上下风口协同治理、上下游共同施治、沙源区路径区一体推进、边缘腹地合力攻坚,推动黄河“几字弯”沿岸防沙治沙林草带全线贯通。两年来累计完成防沙治沙1489万亩,入黄泥沙量降到了400万吨,到2030年可降到百万吨以下,让“母亲河”安澜永驻。
成效斐然,北疆崛起新绿洲
“黄沙退却处,绿意正勃发。”如今的内蒙古,既是防沙治沙的“主战场”,更是生态文明的“试验田”。在库布其沙漠,曾经稀有的野生动物如今增至312种,沙狐、遗鸥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年均增长15%。全区沙区年均降雨量增加45毫米,相对湿度提升8%,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6米,沙尘暴天数较2000年减少75%。
近期,随着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沙治沙区最后一个草方格的铺设完成,一条蜿蜒1856公里的“绿色长城”宣告合围——这道横亘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边缘的锁边林草带,终于缚住流沙的脚步。
阿拉善盟境内分布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当地国土面积的35.07%,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阿拉善的治沙之难,堪称世界级难题,早年的治沙人曾用“种十棵树活不了一棵”来形容植被恢复的艰难。
自1980年建盟以来,阿拉善盟一代代治沙人矢志不渝,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条宝贵的治沙经验。通过统筹运用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等多种手段系统治理,阿拉善盟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实现了草原植被盖度与森林覆盖率的“双提高”,以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双减少”。
七月的内蒙古,骄阳似火,却丝毫挡不住治沙人坚定前行的脚步。他们深知,防沙治沙如“滚石上山”,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如今,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顺利合龙,只是成功遏制沙漠扩张势头的第一步。而他们也相信,在不懈努力下,不久的将来,这片荒芜沙海定能变为绿意葱茏的生态家园,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新奇迹。
(调研组成员:宋明、李贵文、戈文慧、马羚,执笔:戈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