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头市以“三水统筹”为总揽,着力构建“制度约束、技术突破、模式创新、管理增效”四位一体节水体系,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制度先行 拧紧水资源管理“总开关”
制定《包头市再生水管理条例》,修订《包头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包头市供水条例》《包头市水土保持条例》《包头市河道管理条例》等涉水地方法规,制定《包头市城镇非居民计划用水管理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印发《包头市落实“四水四定”工作行动实施方案》《包头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包头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编制《包头市水网规划》和《包头市城市供水规划》等规划,显著提升精细化治理效能。
开源节流 破解缺水“紧箍咒”
聚焦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和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2个试点城市建设,编制了《包头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规划(2023-2025)》,制定了《包头市再生水管理条例》,组织实施了投资41.21亿元的再生水试点示范项目16个,已完工13个,建成4座兼具污水处理和深度净化功能的高品质再生水厂,实现再生水“分质供水”,具备置换条件的10家重点用水企业实施再生水置换,实现再生水置换能力3693万立方米。2025年底项目全部完工后,再生水利用率将从2021年的15%提升至55%。
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搭建市级用水权交易平台,完成黄河一期水权转让节水工程,实现市内水权转让水指标5747万立方米,争取河套灌区水权转让水指标2000万立方米,完成包钢集团1490万立方米结余水指标优化调整,2023年、2024年完成18宗水权交易,交易水量1254.3万立方米。创新短期水权交易机制,包钢、亚新隆顺等85家企业完成短期水权交易1663万立方米。
全力推进水资源超载治理和违规取用水整改,开展地表水超载和违规取用水治理专项行动,彻底解决超取黄河水和企业违规供用水问题。
三管齐下 激活节水“乘数效应”
聚焦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以科技创新优化用水结构、提升用水效率。
在工业节水领域,印发《包头市工业节水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钢铁、晶硅等50个工业节水项目,实现节水约2000万立方米。包钢集团投资近4亿元实施的总排废水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浓盐水淡化技术年节水量突破300万立方米,为行业探索出资源节约与污染防治协同发展新路径。青山区光伏企业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冷却水重复利用率超95%)、切割液回收技术(切割环节节水量约80%)等,构建中水回用全流程网络。阿特斯太阳能公司已建成浓水回用脱碳塔系统,机加车间废水100%回用,将废水浊度降到40mg/L以下,年节约新鲜水12万立方米;晶澳太阳能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用水工艺和生产设备工艺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在农业节水领域,大力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域推进工程化节水,完成九原区三湖河灌区、土默特右旗什四分子灌区、圪洞堰灌区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5.93万亩。实施土默特右旗黄灌区滴灌试点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青山区55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716,节水40%以上。固阳县推广抗旱品种和保水剂技术,新增节水能力616万立方米。
在城镇节水领域,改造输配水管线38.7公里,完成57个小区超期服役水表及管网更新,改造18座泵房及设备,实现压力智能调控,年减少漏损水量约200万立方米,2024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7.03%。建成信息化平台,打通生产调度、客户服务等12个业务系统,探索“卫星控漏”技术,与DMA分区计量互补,形成“天地一体”监测网络,年减少爆管事故30%以上,暗漏检出率提升40%,维修及时率达98%,漏损治理效率提升50%。
全民共治 织密节水“一张网”
积极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对企业、学校、社区等实现全覆盖,强化国情市情水情教育和节水宣传,引导公众共同践行《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
打造节水型高校集群,全市7所高校全部建成节水型高校,节水型载体数量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研发的《碳达峰环境下的列车废水再利用系统》《一种预应力混凝土铁轨蒸汽养护节水循环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改造地下管线、安装浴室智能系统等实现年节水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