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节水优先 助推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线读刊

2025-07-28 10:22

来源:《实践》2025年第8期 作者:王俊

A A A

  2024年,内蒙古经济总量突破2.6万亿元,粮食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实现了5.8%的GDP增速和粮食产量的“二十一连丰”,这离不开内蒙古把节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内蒙古的水资源量不到全国的2%,发展受制于水、受困于水的问题十分突出,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将节水行动纳入自治区“六个行动”重大部署,坚决把水省下来、将水留下来、使水净起来、让水活起来。

  高位构建节水保障体系

  从节约用水办公室到节水行动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再到自治区水资源节约利用专项组,近年来,自治区逐渐形成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节水工作协调机制,各项节水工作稳步推进。出台《自治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修订《自治区农业节水灌溉条例》《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和《自治区节约用水条例》,深化依法管水、依法治水、科学节水。统筹部署节水控水,制定印发《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方案》《关于贯彻落实“四水四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再生水综合利用的若干措施》《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具体措施》等多项政策性文件,为精细化节水提供制度保障。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将全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细化分解到盟市、旗县,各旗县分行业、分水源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基本用水户,严格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严把取用水审批关,抓好规划水资源论证、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节水评价等重点工作,从源头上严把水资源开发利用关口。对于取用水总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用水总量管控指标、地下水管理单元指标不合格的地区,除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或者供热管网补水等特殊情形外,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取用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持续完善用水监测计量体系,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基本实现在线计量全覆盖,井灌区全面实行“以电折水”计量,建成自治区地下水灌区“以电折水”平台,实现农业取用地下水在线监测计量。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等节水约束性指标逐年分解到各地区,并对上一年度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精准深挖节水潜力

  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全区累计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4851万亩,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面积达5599万亩,指导河套灌区科学灌溉,秋浇用水量压减到1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588,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的转变。率先印发高耗水工业行业及生产工艺(产品)目录,大力推行节水工艺技术改造,累计建成自治区级节水标杆企业28家、节水型企业174家、节水型园区22个,2家企业入选国家水效领跑者企业。开展城镇节水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全区城镇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充分挖掘再生水利用潜力,2024年,全区非常规水利用量达8.93亿立方米,其中再生水利用量达6.8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较2020年提高50%,利用率达63.5%。坚持以水定绿,完成“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水资源论证,配置水量1.82亿立方米。大力发展节水林草植被种植,更多选用耐旱灌木草种,新建项目灌草种植比例达90%以上。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打造“节水内蒙古 我们在行动”品牌活动,助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激发节水内生动力

  持续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印发《关于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培育活跃的用水权交易市场,释放水资源增值空间。通过在黄河干流开展20年水权转让试点实践工作,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哺工”的良性循环,累计转让的4.76亿立方米黄河水,解决了300多个工业项目的用水指标问题,为约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在全国率先成立自治区节水科技创新中心,成立节水产业联盟,加快培育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2024年以来,全区累计实施合同节水项目46项,吸引社会资本4.4亿元,年节水量约5800万立方米。在全面推行“节水贷”融资服务基础上,扎实开展“水权贷”,印发《关于推进“水权贷”绿色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积极探索“水资源盘活+生态增值+产业赋能”发展模式,自2024年下半年推行至今,已在乌海市成功发放4笔以质押黄河水权为担保方式的“水权贷”,累计融资2847万元。

  (作者单位:自治区水文水资源中心) 
责任编辑:郭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