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要求我们建构河流伦理,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深入研究人与河流关系中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责任义务和行为规范,强化规划、治理、调度、管理等制度约束引导,大力推进水网建设,推动法治、教育、宣传、科普等环节共同发力,进而形成文化认同、观念自觉。推进水网建设,应以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价值,以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为建设目的。
要善待河流。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重大原则,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压实各级河湖长及相关部门责任,抓好在引黄济岱、引绰济辽工程推行河湖长制的经验总结运用,逐步在全区重大引调水工程输水干线全面推开。广泛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坚持“一河(湖)一策”,通过加强初始水权分配、生态流量监管、水资源调度、河道整治、水系连通等综合措施,持续开展岱海、西辽河、洮儿河等母亲河复苏行动,不断推动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
要善用河流。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全力推进节水行动,自觉将流域内经济活动和人的社会实践限制在河流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实现河流开发利用与流域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有机统一。建立健全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从流域整体着眼,优化黄河、辽河、嫩江等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功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水文监测预报体系构建,着力建设“安澜河流”,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印发《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实施意见》,强化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确定可用水量和“十五五”水资源管控目标,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完善用水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守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协调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关系,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工业节水改造、城乡居民节约用水和生态节水,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快推动节水产业发展,一体推进科学配水、合理用水、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全面增强全区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特别是提高缺水地区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要善治河流。建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新格局,总结运用与毗邻八省区全面建立跨省河湖库联防联控联治协同机制等经验做法,持续探索“河湖长制+检察长制”等机制,完善流域保护治理体系,健全流域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保护治理机制。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充分利用河流的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能力,不断提升河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科学实施西辽河、黑河等重点河流水资源调度,做好地下水超采分区管控、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结合助力“三北”工程攻坚战实施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持续提升河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集中力量攻克突出河流环境问题,全力推动巡视、环保督察、审计等监督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清仓见底,强化河流生态红线约束,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密防控水污染风险,落实河湖库“清四乱”回头看暨“清槽行动”要求,悉心维护河湖空间完整、功能完好。建立健全流域治理管理体系,持续抓好近年来自治区立足区情水情出台实施的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河湖保护和管理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更加重视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好母亲河湖水域的生态安全。高度重视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加强水资源调度配置,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强化生态水量调度与监管,推动落实跨省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措施,持续健全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一体推进降耗水、调活水、增好水,建设“有河有水”的幸福河湖。
要善享河流。遵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提供更多普惠性生态产品。兜牢兜实水利民生底线。持续推行农村牧区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加强相互独立主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联合供水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水资源短缺地区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置换,着力让全区各族群众实现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大力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总结推广近年来组建自治区节水产业联盟、国企无偿援建西辽河应急疏浚、河套灌区群管用水组织改革、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经验做法,持续深化节水领域投融资改革,探索建立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节水产业集成改革、融合发展。全社会行动共建共享幸福河湖,广泛动员干部群众、社会力量积极发挥团结治水护水作用,共同答好幸福河湖的重大命题,激发自主监督的能动性和约束力,在全社会凝聚起“守望相助呵护生命之源”的广泛共识。同时,结合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进一步抓好河流伦理文化积淀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讲好水故事、传承水历史、传播水文化,助推水文化建设与水利改革发展互济互利,不断书写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的新篇章。
(作者: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