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经历这样那样的痛苦,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年轻干部特别是正在经历“成长痛”的年轻干部,一定要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长痛”是个人成长道路中必经的考验,经历于此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些痛苦便会转化为“光”,照亮前进的道路,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面对“成长痛”,年轻干部要在压力与动力的转换中、本领恐慌与能力跃迁的博弈中、心态失衡与精神升华的碰撞中,锤炼过硬的能力、本领和成长韧性,战胜“成长痛”。
从“负重之痛”到“淬火之机”。“成长痛”的表征,常显于事务性压力的叠加。部分年轻干部初入基层,既要应对“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的工作压力,又要直面诉求如潮的民生期待,难免陷入事务主义泥潭。但压力从来不是成长的敌人,恰是锻造担当的熔炉。压力本质是责任的显性化。贵州青年干部许蕾在化屋村脱贫攻坚中,将“土地石漠化致贫”困境转化为黄姜种植、苗绣产业、乡村旅游的多元创新路径,正是把压力挑战化作机遇的鲜活范本。当前,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时代课题,年轻干部当跳出“压力即负担”的思维窠臼,在千钧重担的反复锤炼中,在化解矛盾、守护民生的实战熔炉里,将每一次负重转化为“淬火之机”,让青春在攻坚克难中淬炼成堪当时代重任的钢筋铁骨。
让“恐慌之困”成为“破茧之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落差,暴露出部分年轻干部“专业能力跟不上实践要求、群众工作法敌不过惯性思维”的本领焦虑。然而,恐慌绝不能成为成长的终点,而应是蜕变的起点。破解本领恐慌,需激活“学思用贯通”的内生动力。在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年轻干部在“驻村笔记”里记录方言习俗,在“民情地图”上标注急难愁盼,将“书本里的方法论”转化为“田埂上的方法论”。这种学中干、干中学的螺旋式上升,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生动实践。面对数字化改革、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新挑战,年轻干部更需构建“T型能力矩阵”,既深扎专业根基,又拓展跨界视野,让知识恐慌催生求知渴望,从而将本领恐慌转化为“破茧之跃”的强劲动能,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成长。
让“得失之惑”成为“境界之升”。“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困惑、进退留转的焦虑,折射出部分年轻干部价值坐标的偏移。但心态波动不应是成长的绊脚石,而应是意志力提升的磨刀石。心态调适的关键在于校准价值坐标系。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张连印将军退休后扎根荒山,将得失计较转化为“种树百万”的生态账本;“时代楷模”黄大发带领群众36年凿渠引水,把个人荣辱融入后人福祉的长远考量,在绝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长的“生命渠”。这些事例启示我们:当把个体成长嵌入民族复兴的时空坐标,用“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对冲晋升焦虑,用日拱一卒的定力消解速成浮躁,便能实现从心随境转到境由心生的蜕变。由此,若能以江河长流之志润泽苍生,以青山无言之力托举山河,便能感知“境界之升”不在云霓之上,而在于得失淬炼后的初心如砥。
(作者系共青团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员会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