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经验 助力内蒙古人才工作

在线读刊

2025-06-27 17:32

来源:《实践》杂志2025年第7期 作者:

A A A

  人才作为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资源。近年来,内蒙古以“英才兴蒙”工程为引领推进人才引育工作,各地因地制宜招才引智。尽管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内蒙古仍然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针对我区人才发展现状,可借鉴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做法和优势资源,构建多元动态人才体系,打造产才融合“内蒙古模式”,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内蒙古人才工作助力赋能。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工作的创新做法
  
  创新人才评价模式。大湾区创新推出“一试多证”人才评价模式。以餐饮行业为例,在餐厅服务员技能考试中,考生成绩不仅可以得到内地相关行业协会认可,还能获得香港、澳门相关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样,美发师等职业技能考试也实现了“一试多证”。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华为、腾讯企业认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一试双证”。这是广东省人社厅、深圳市人社局和企业共同探索企业认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互认、互通、互信的成果,有效打通人才培养输送“堵点”问题,缓解人才紧缺现状。这种模式打破了区域间职业资格认证的壁垒,使人才在大湾区内的流动更加顺畅,促进人才市场的融合,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创新协同攻关模式。肇庆在产才融合方面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引进汽车轻量化领域科研团队。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为科研团队提供科研资金、实验场地等支持。科研团队研发的新技术成果迅速在企业中转化应用,推动了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的发展又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入驻,带来了大量相关专业人才。这种“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模式,形成了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大胆改革人才体制。深化人才管理“放管服”改革,向重点企业下放自主权,支持龙头企业自主组建核心技术团队并给予配套支持。建立大湾区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打破编制、户籍等传统壁垒,实行“湾区人才绿卡”制度,实现社保、医保、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无缝衔接。建设省级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人才信息实时更新和智能匹配,构建精准画像、动态管理的新范式。深化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流动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合理、高效流动。
  
  对内蒙古的启示与借鉴
  
  构建多元动态人才体系。一是动态匹配本土需求。按照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分布,如在生态修复、智慧矿山、清洁能源等领域,按项目进度动态配置人才资源,同步强化成果转化率与人才奖励挂钩机制。对扎根偏远旗县满3年的人才,职称评审加大权重,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农牧区建功立业,实现全区人才动态平衡。二是细化特色评价指标。乳业人才考核“新产品销售额年增长率”“牧区技术推广覆盖率”等指标,如伊利、蒙牛团队帮扶牧户提升产奶量的覆盖旗县数量。肉牛、草业人才评价聚焦品种改良实效,如通辽科尔沁牛种育繁技术降低养殖成本比例等指标。通过实际成果进行特色评价,分类细化不同行业人才评价指标。  

  打造产才融合“内蒙古模式”。一是聚焦办好两件大事精准引才。生态领域,在呼伦贝尔、阿拉善等地设立“绿色技术特派员”岗位,引进生态修复、荒漠化防治专家。新能源领域,依托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创建“氢能人才特区”,给予项目用地“一事一议”政策,吸引头部企业研发团队入驻。推进产业链靶向引才,在包头稀土高新区设立“全球稀土人才工作站”,通过“揭榜挂帅”吸引国际团队攻关稀土永磁材料应用技术。依托乌兰察布风电基地,联合金风科技等企业建立“新能源运维工程师实训基地”,定向培养本土技能人才。二是借力“飞地经济”开放用才。在深圳设立“内蒙古科创飞地”,定向承接大湾区溢出技术,如华为数字能源技术向蒙西电网转化。吸引大湾区科研团队开展联合研发,成果优先在内蒙古落地转化。推行“候鸟科学家”计划,柔性引进院士团队,夏季在内蒙古实验基地工作,冬季返回大湾区深化研究。搭建“专家学者内蒙古行”平台,邀请大湾区专家学者及乡贤人才为内蒙古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建设“蒙港澳青年创业谷”,提供“前三年免租金+大湾区导师驻场辅导”服务,复制横琴创业模式。邀请横琴澳门工商联会企业家与内蒙古蒙草生态技术专家组成“双导师团”,辅导项目要贴合内蒙古需求,如开发北疆文化元宇宙IP、低空经济发展链等。

  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打破人才流动机制。区内人才流动推行“呼包鄂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评价结果“四市互认”,形成合力促进技术人才向产业聚集区流动,如鼓励包头稀土人才参与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项目。建立“蒙东蒙西人才调剂池”,对从呼包鄂流向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给予优厚待遇。力争3年内引导30%高新技术人才向薄弱区域流动。推行“周末工程师”制度,鼓励外省专家到内蒙古或在盟市之间流动,实现人才优势互补。二是推行蒙粤人才联动互认。联合深圳人才集团开展“蒙粤联合认证”,推动大湾区认可内蒙古“新能源工程师”“生态修复师”等特色职业资质,促进技术团队南下北上,如乌兰察布储能人才参与深圳虚拟电厂项目。建设“草原人才云”平台,实现与广东“粤省事”人才服务系统数据互通,远程沟通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技能提升等事项。

  (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
责任编辑:崔致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