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中铁六局集团呼和浩特铁路建设有限公司检测试验工程资料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孙金龙,身披“全国劳动模范”红色绶带,光荣接受表彰。
2009年,孙金龙从内蒙古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怀着科研热情远赴新疆,加入中铁六局呼和铁建公司南疆铁路工程项目部,在那里一待就是五年。
初入职场,他面对的并非想象中的高深技术,而是枯燥重复的工作:每日奔波于拌合站与试验室之间,取样、制样、检测……“当时差点打了退堂鼓。”他坦言。转折源于师傅的一句话:“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的‘守门员’。”看着深夜仍在验证数据的同事,孙金龙顿悟“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意。他沉下心来,从校准仪器学起,白天跑现场,夜晚啃书本,系统掌握铁路、公路、市政等多领域检测知识,逐步攻克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检测等技术难点。
这期间,家人起初并不理解他为何选择远离家乡,坚守条件艰苦的一线。但随着时间推移,看到他在工作中展现的执着与取得的成绩,家人逐渐从质疑转为全力支持,这份温暖的后盾成为他扎根边疆、勇闯难关的强大动力。在额哈线风沙防护工程中,加筋粉细砂纤维板铺设精度难题曾一度让施工陷入停滞。面对国内尚属首例的难题,孙金龙带着帐篷一头扎进现场,白天记录数据,夜晚分析参数。两个月后,他研发出“加筋粉细砂纤维板整体式预制设备”,一举攻克该难题,节约成本1300万元,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工友们笑称:“风沙吹糙了他的脸,却吹不灭他眼里的光。”这样的“破冰”故事数不胜数。在集通铁路工程中,他改造传统混凝土检测设备,将效率提升40%;在康新高速瓦泽隧道,他优化混凝土配比,将回弹率从40%降至20%,节约成本超200万元。“个人技术再好,也比不上团队的力量。”2019年,孙金龙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立志“带出更多‘孙金龙’”。他亲自带徒100余人,培养创新人才300余名,徒弟中涌现出市级技能大赛冠军、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等众多佼佼者。
工作室成立以来,每年技术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超500万元,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研发设备20余台,获发明专利13项。如今,孙金龙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公司解决生产难题的“新阵地”、推动技术创新的“新利器”、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课堂”。除此以外,作为自治区工程建设协会和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评审专家,他无私分享技术成果,推动行业规范管理。在他的努力下,检测机构技术能力显著提升,多项创新成果在行业内推广。16年来,孙金龙累计检测桩基3万多根,审核报告超100万份,取得专利50项,发表论文10篇,起草国家标准1项。笔记本上那句“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成为他蜕变为行业标杆的最佳注脚。谈及未来规划,孙金龙眼神坚定。他表示,将继续深耕工程材料检测领域,把好每一道材料质量关,为工程建设筑牢安全基石。同时,计划牵头搭建跨单位技术交流平台,与行业内优秀团队开展深度合作。采访中,孙金龙反复提及“坚持”二字。16年如一日,他将工匠精神熔铸于每个细节:为0.1毫米的精度较真,为一项专利辗转难眠,为培养人才倾囊相授。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底气,更读懂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永恒真谛。
(实践全媒体记者)